第07版:文化万象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09月28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歌唱“扶贫路上”第一书记

本报记者 郑 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9月28日   第 07 版)

  舞台上呈现的第一书记群体与“驻村日记”
  谢 华摄

  剧中的黄文秀(中)与村干部
  谢 华摄

  “山歌飘在云雾间,日子一天又一天,布洛陀拜了千百拜哟,百姓的生活盼改变……”9月16日、17日,在清亮悠扬的歌声中,壮乡的好山好水徐徐铺展出画卷,民族歌剧《扶贫路上》在广西南宁与观众正式见面,并将于10月17日至18日赴北京登陆国家大剧院,随后移师上海,亮相上海大剧院。

  《扶贫路上》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宣传部、广西百色市委市政府、广西文化和旅游厅出品,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广西百色市民族文化传承中心、中央歌剧院联合出品,印青任音乐总监、作曲,田沁鑫任编剧、导演,宋小明任词作家。作为2019年度全国现实题材及革命历史题材舞台艺术重点剧目,该剧以在扶贫一线殉职的广西百色乐业县百坭村原第一书记黄文秀的真实经历为蓝本,通过对黄文秀事迹的再现,致敬数百万名奋战在扶贫路上的驻村干部、第一书记,以广西百色一个村的“扶贫之路”,照见全国贫困地区的小康大道。

  主创团队精心打磨

  《扶贫路上》历时2年创排。2018年7月,文旅部组织国家艺术院团的艺术家奔赴广西百色开展创作采风活动,艺术家们深入扶贫一线,先后到百色7个县(市、区)的26个扶贫点,近距离感受贫困地区在脱贫攻坚战打响前后的变化。

  2019年6月中旬,《扶贫路上》剧本定稿,而几乎就在同一时间,黄文秀不幸遇难的噩耗从广西传来。得知这一消息,导演田沁鑫等主创成员立即奔赴百色,在黄文秀遇难地点实地考察,到乐业县百坭村深入了解黄文秀的感人事迹,并决定调整之前的定稿,确定全新的创作方向。

  “看到黄文秀的照片,读到她的日记,听到她的故事,我能想到她是一个大家很喜欢的姑娘,值得我们为她好好写个故事。”田沁鑫表示。

  黄文秀是全国290多万第一书记中的普通一员。这个年轻的生命在止步的时候,没有立下什么丰功伟绩,可是她像全国各地的第一书记们一样,时刻心系所在地区的民生、基建。她的身后,站着的是第一书记这个群体。所以,在《扶贫路上》剧情设计上,编导们不限于表现黄文秀个人的生命体验,而是糅合了采风调查阶段了解到的一批第一书记的工作,塑造了一个具有共性的第一书记形象。

  除此之外,在查阅所有黄文秀影音和图文资料后,田沁鑫还敏锐捕捉到生活中人物的个性,并给予提炼放大。为了更好地塑造黄文秀以及剧中广西角色,她让演员们先学桂柳话和广西人说话的口音,找到地方人物特点。在全剧排演创作中,她不断向演员传递角色的几个关键信息,在形体、表情上找到广西人朴素、直率的基础上,又增添了黄文秀比他人多一分的开朗和乐观。

  民族歌剧音乐新探索

  作为民族歌剧,《扶贫路上》演唱部分融汇了美声、民族和通俗唱法。经过“精雕细琢”的音乐和唱词,旋律优美,朗朗上口,其中很多音乐和唱段具有浓郁的广西特色,悠扬的山歌和民族曲调唱出了剧中人物对家乡的热爱和奋进的决心。

  音乐总监、作曲印青介绍:“在音乐创作中,我们力图坚持艺术性和人民性的完美统一,广泛汲取广西百色地区的民间音乐素材,加以改编和创新。同时又注入了现代音乐语汇和表现手段,着力刻画出黄文秀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突出剧中众多人物的鲜明个性和时代感,也增强了音乐的戏剧性和情景性。作曲家们都有个共同的理想:希望这部剧的音乐既能体现出广西大地的民族特色之美,又能展现出中国新时代的恢宏壮丽之气。”

  “蝴蝶啊,空中飞,身轻力不亏,年年引得东风到,岁岁与春归……”剧中,黄文秀的唱段总是充满希望和力量:咏叹《蝴蝶飞》是刚开始开展扶贫工作时的兴奋与期待,《我问》是想帮助村民走上致富路的渴望与迫切,《五星红旗》唱出走在扶贫路上的力量源泉。在优美的音乐中,一个感村民所感、急村民所急的扶贫干部形象栩栩如生。

  其他角色的特点也在歌声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超生户燕来妈唱的是“闲得没事就生娃哎,富养穷养都不怕,小猪都是一群养哎,七长八短都长大”;酗酒的班统丰唱的则是“我本山中一呐醉汉,坐在坡上四呀下看,穷人呐穷天又穷地哎,不如醉里做神仙”。百姓的唱段充满家长里短烟火气,一方面显示出受条件所困认识的局限,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扶贫路上的各种不易。

  全剧对个体生动的描摹始终与群像展示结合在一起,让观众在与黄文秀共情的同时,切身感受到扶贫事业壮阔的历史征程,以及那份“不获全胜,绝不收兵”的坚定信念。

  现代性舞台视觉突破

  与同类型题材相比,《扶贫路上》的舞台视觉有明显创新和突破。

  由于是扶贫第一书记的群像故事,所以在叙事上不仅要体现故事主角所在区县的空间,还需要辐射到广西乃至全国第一书记们所在的区县空间。为了跳出窠臼,导演最先确定了三层框架结构、辅以多媒体墙的舞美概念方案。这种框架结构的选用直接决定了本剧在视觉上的现代性。

  开场纱幕多媒体投影,用变化的等高线来抽象地表现广西的山水。等高线缓缓移动变化,那原本让人向往的青山,仿佛成了走不出的贫困迷宫。由于是框架的舞美结构,纱幕升起之后的舞台画面被自然切割成方块,为各时空灵活切换、移步换景打下基础。实际演出过程中,舞台的上中下三层、前中后三层、左中右三层均被打通,空间组合的使用非常丰富。

  导演在本剧中还充分利用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其中最重要的是多次出现的“蝴蝶”。蝴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普遍带有“美丽、美好、多情”的涵义,而本剧赋予了它更丰富的意义——它的第一次出现是“在壮阔的山河里飞”;而后象征着第一书记们“飞入”村村寨寨;再出现则是在风雨中、黑水里,但是“大雨压不垮、狂风不能摧”。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蝴蝶”和“黄文秀”完整观照,营造出“柔弱的身躯”“强大的精神力”之间的反差和张力。

  本剧还有一个重要元素——“驻村日记”,这个笔记本记录了黄文秀从进村第一天起的所有日常工作情况。剧中用口述、演唱、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展现“驻村日记”,以一个个片段拼写出黄文秀精神,拼写出第一书记群像。

  剧中,导演巧妙设计了几个群体场面,展现第一书记们从各地被选调集结、在家收拾行李、背着行囊进村的情境。他们和黄文秀一样,对贫困有初步认识,在人生地不熟中的工作环境中走村串户。这样的设计不仅有机地设计了合唱队的出现,更把全剧的叙事格局拉开、拉大,实现以小见大,以点带面。

  “正是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群众,赋予本剧最大的灵感与最深的内涵。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将我们在脱贫攻坚一线收获的震撼和感动传递给大家,让黄文秀们的精神和力量传播得更远、影响得更深。”田沁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