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旅游天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09月03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手机和我们

宋昕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9月03日   第 11 版)

  这次回国我发现身边的人出门都不带钱包了。大家几乎不用现金,银行卡都绑定在支付宝或者微信上,所以出门只用带一个手机就好。

  这让我想到去年文学课上聊到的“亲密关系”话题。我一个同学说和她最亲密的应该是手机:它不仅陪她走路、睡觉、上厕所,还可以帮她付款。课上所有人都笑了。但她说得没错,如今几乎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在插足一个人和手机的爱情。一份圆满的爱情由三种因素组成:激情、亲密接触、承诺。这样看来,我们和手机的爱情应该是最海枯石烂的。

  我们对手机真的很好。每次我和朋友出去吃饭,已经饿得不行,看着端上来的饭菜却不能吃,因为我朋友会说,“Camera eats first。”(让我先拍照)而这句话的直译则是“手机相机先吃”。

  我上初中时,微博、朋友圈开始普及。到这几年,吃饭的基础流程是:摆盘、拍照、自拍,再吃饭。吃饭的时候每个人就高高地举着自己的手机,左手玩手机,右手夹菜喂嘴里,饭友就坐在跟前却不正眼讲话。可能是我的习惯问题,一手吃饭一手玩儿手机让我很不舒服。尤其是几个朋友面对面吃饭的时候,各自把手机杵在面前,饭菜的香味和聚会的乐趣也就发散在朋友圈而已。

  其实也不能怪我们沉迷于手机,只是我们习惯了沉迷于自己。现在的大多数人过着双重生活——真实的生活和网络中的生活。看微博热门也好,朋友圈也好,看各种帖子也好,我们想方设法地逃离现实,去沉迷于一个不可触及的世界,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信息世界。沉迷于自己,却又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完整,所以我们试图在一个虚拟的世界活出最理想化的自己,以寻求外界的认可。

  我也是一个对社交网络上瘾的人。我会看微博热门,会觉得朋友圈点赞是种礼节,也会在意多少人赞或者评论了我的朋友圈。但事实是,微博热门或不热门,跟我有什么关系?或者那些事本身又有多大的价值?点赞不点赞也好,真正的友谊也不会因此有任何改变。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说,家中三人各自在外的时候,便会收集“石子”,就是收集自己观察到的有意思的事情或者细节,然后将这些“石子”带回家分享。然而,现在遇到任何事情,无论是孩子的表演、偶遇的婚礼、大街上的骂架、像爱心的云,多数人只会拿出手机开始记录,好像事物只存在于手机相册。

  记忆好像失去了它自身的价值,好多所谓的记录不过随着手机内存渐满而被动删掉。随之溜走的是生活中有意思的细节,更是观察生活的热情与激情。

  (作者为美国芝加哥大学和莎拉劳伦斯学院中国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