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旅游天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08月19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聆听北京(旅游漫笔)

祁 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8月19日   第 12 版)

  了解一方水土,仅有沉默的画面远远不够。如果你到了北京,不妨静下心来,仔细听听北京的声音:四合院里飘着茉莉花儿香,风声中夹着京韵大鼓的小段,老城根的夕阳下回荡着拨浪鼓的声响……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钻进你的耳朵,从此,关于北京,你就多了一条回忆的路径。

  “豆汁油条钟鼓楼,蓝天白云鸽子哨。”在老北京人心里,这描述的就是原汁原味儿的北京城,尤其是那回荡在四合院上空清脆的鸽子哨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描写北京的影片中常有这样的场景:镜头摇向天际,一群鸽子从四合院屋顶起飞,穿云而过,同时响起悠远清亮的鸽哨声。其实,这不是只有电影中才会出现的情节。就像越来越多人喜欢拍下照片记录生活一样,同样有人愿意用声音去标记生活和时间。对有些人而言,金色的落叶在脚下碎裂时发出的嚓嚓声,就是秋天的标签。

  有人说,最美的声音莫过于如天籁般的歌声;有人说,最美的声音是雨丝打在磐石上的清脆声音;有人说,最美的声音是敞开心扉的笑声……在我看来,北京最美的声音在胡同里。这些声音,陪伴着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年少时,我从未将它们放在心上,如今回想起来,这些声音是如此动听,如此美妙。尤其是那胡同里的叫卖声,短短几句吆喝,你就能从中感受到四季变化、晨暮交替。春天是“蛤蟆骨朵儿大田螺蛳”,夏天是“莲蓬和凉皮儿”,秋天是“香喷喷的炒栗子”,冬天是“烤白薯真热乎”……其中,糖炒板栗的叫卖声最让人念念不忘。秋天栗子一下来,炒栗子的大锅就在街头支起来,掺上沙子,泼上糖水,铁铲猛挥,“欻欻”作响,直炒得沙子乌黑,栗壳油亮,焦香四溢。此时,再来几声吆喝,路人便再挪不开步了。那充满诱惑力的吆喝声,仿佛在告诉人们,丰收的季节到了,快来尝尝秋天的滋味吧。

  有人说,叫卖声是一座城市“最濒危的声音”。街头的叫卖声,是一座城市跳动的脉搏,它们消失了,城市的一部分也就跟着消失了。

  在这座城市的每一座公园里,总有一群快乐的老头老太,他们退了休,把精力投入到音乐或体育爱好里,唱起歌来感情丰沛,力道十足,踢起毽子来呼呼作响,或是“嗡嗡”地摇动着线轴,把一只只彩色的风筝放飞到空旷的天空里。什刹海边,大树下,一位老人正独自弹着手风琴。远远的,轻快跳跃的琴声就飘进人们的耳朵,像是要吸引路人踏着节奏,跳起踢踏舞。

  我坐在大树下,一阵清爽的风吹过,树“沙沙”唱起歌来,每一片树叶都发出自己独特的嗓音,那声音会游到我的脑海里。只需闭上眼睛细细倾听,就能同这座城市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