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学观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07月30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孤独而闪耀的星辰(新作评介)

——《孤独的大师》读后

南 翔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7月30日   第 07 版)

  《孤独的大师》是一本以西方艺术大师为主角的随笔集,作者候军是位典型的学者型记者,这本书可以看作是他钻研西方古典与近代艺术的结晶。书中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浩繁的大师谱系,作者将眼光瞄准西方艺术史上那些灿烂的星辰,笼括了达·芬奇、丢勒、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13位画坛名擘。这些画家或同处一个时代,群星掩映;或相距三四百年,遥相呼应。有的生前大红大紫,却遗憾连连;有的活着时籍籍无名,死后却备极哀荣;有的情爱与绘事齐辉;有的终其一生未得片言只字的爱情滋润……

  大师,因名作而流芳千古,如《蒙娜丽莎》之于达·芬奇,《大卫》之于米开朗基罗,《主显圣容》之于拉斐尔。达氏、米氏、拉氏,生活在同一时代,作品题材也多以基督、圣母、圣迹为主,但他们年龄有别、画风有异、趣味不同,因个性的千差万别,生活轨迹和艺术成就又大不相同。譬如十分擅长综合他人之长、扬长避短的拉斐尔,几乎是初出茅庐就实现了“脱贫致富”,但一味订单式的接活,也无情磨蚀了一个天才。这些在侯军笔下都得到了生动的呈现,作者在画家几百年前的生活旧地流连盘桓之时,赞叹、低吟与遗憾之际,秉持了一种宽容的态度。作者是在描述,也是在对话。是与艺术家对话,也在借艺术家各自不同的命运,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达·芬奇是伟大的,但他晚年却沉浸在一种难以排解的失败情绪之中,只因为他给自己设定的是一个巨匠亦难企及的目标。米开朗基罗是奔放的热烈的冲动的,可他在干活的时候,能够几个月把自己铆在画壁前。英国籍的法国画家西斯莱,当同侪莫奈、雷诺阿、毕沙罗不仅收获了盈抱的鲜花,也收获了丰润的报酬之时,他却因内敛、低调与另类——譬如当时印象派们大都转而以热闹的码头、沸腾的车站以及灯红酒绿的舞会呈现某种“现代性”,可怜的西斯莱还在固守河流、村庄与牛羊——在收获孤独的同时,兼收了穷困。不能不说拉斐尔,他或许有顺从、听话、善于经营的“毛病”,但完全昧于世事就一定是艺术家?换句话说,作为艺术家就只能接受盘剥或一味表现得桀骜不驯?

  大师们的孤独,究其实是因为个性的突出与时代的局促之间的矛盾——或因思想的前瞻,或因个性的压抑,或因目标过于远大,或因久事丹青而狂狷,当然也不排除疾病、穷困与老迈……孤独或许是大师成材的必要条件之一。侯军笔下的艺术家,每个人的孤独又不尽相同,尤其是晚景的孤独,他们的不同选择反映出自身的棱角,决定着不同的结局。达·芬奇孤独于未遂其志,米开朗基罗孤独于未逞其情,拉斐尔孤独于未展雄才,卡拉瓦乔孤独于未脱劫难。作者把最痛心同时也是最醉心的一票,投给了梵高。梵高之死是一个谜,痴、贫穷与精神病都各有道理,作者认为因贫穷导致的困窘,因无人惜顾导致的孤独,都是导致梵高走向绝路的因由。当37岁的梵高在奥维尔小镇外的麦田里掏出一把左轮手枪,笨拙地对准自己的腹部开枪时,他自己并不知道,一个旷世奇才陨落了。侯军认为,艺术界也有三种人,那些终身在前人划定的轨道里兜圈子者,转了一生不知路在何方,此谓卫星;那些拥有一定能量,但必须靠着别人的光亮才能发光者,谓之行星;那些高悬九天之上,恒定不移,光耀千秋,其艺术能量足以照射苍穹、泽被群伦者,谓之恒星。以梵高之才智、之影响,当在恒星之列。作者将精彩的展列与精辟的分析熔于一炉,文笔优雅,激情磅礴而不失理智,鞭辟入里而兼及白描。

  孤独,是恒星的宿命。它不仅容不得自己的欺世盗名,也容不得他者的靠近与感激。它永远的使命,就是将自己巨大的能量与不竭的光芒发散给众多需要抚慰的星体。这是作者的结论,也是我们为人类艺术史发现巨星而额手称庆的理由。

  (作者系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