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案“不打烊”、审案“走云端”、执行“网上见”……防疫期间,全国各地法院突破传统工作模式,通过网上立案、云端庭审、智慧执行等线上方式积极开展工作。据最高人民法院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法院网上开庭同比增长9倍,网上调解同比增长245%,“智慧法院”建设成果集中凸显。
网上立案“不打烊”
“登录微信,搜索‘移动微法院’小程序……”一场别开生面的远程跨域立案在甘肃酒泉肃北县人民法院与辽宁葫芦岛连山区人民法院之间举行。位于甘肃的当事人通过“移动微法院”系统的“跨域立案”页面输入案件相关信息,10分钟后,案件专属二维码、诉调通知书等诉讼材料就送达2700公里外的葫芦岛市连山区法院,一起跨域立案在线上顺利完成。
据悉,“移动微法院”通过人脸识别、电子签名、实时音视频交互等移动互联网技术,可以在线立案、缴费、证据交换、诉讼事项申请等,为当事人和律师提供“全链条”“一站式”移动电子诉讼服务。
在避免非必要接触的同时,网上立案可以为当事人省去不少麻烦。长期从事法务工作的银行职员张培军介绍,法院现场申请立案的人比较多,一天最多只能立1到2个案子。“现在网上立案程序既简单又方便,材料齐全10分钟就能搞定,碰到省外案件也能通过线上提起诉讼,节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自2019年上线以来,“移动微法院”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截至目前,“移动微法院”注册认证人数超过15586人、立案申请超过22516件,案件平均审理用时减少1.64天,执行案件平均执行用时减少2.28天。
线上庭审“走云端”
线上庭审也成为多个法院的办案方式,相较于传统的审判方式,线上庭审的空间更为开放,法官可以随时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为确保互联网庭审顺利进行,全国各地各级法院因地制宜,在技术和操作形式上不断创新。
防疫期间,湖北黄冈法院在庭审过程中面临着被告人无法出庭的难题。基于庭审“云平台”,黄冈市中院搭建了“云间”庭审系统,通过5G联网实现音视频的实时稳定传输。同时该院还与辖区内10个基层法院同步对接,为不便出庭的人员提供远程庭审服务。
对于国内首个开启三级法院统一互联网庭审模式的北京法院而言,在线庭审正朝着常态化方向逐步推进。从2月初启动第一个“云庭审”至今,北京法院平均每天“云开庭”超过1300次,可容纳800个“云庭审”在线上同时进行,云端结案数也稳居全国法院系统首位。
“对线上庭审而言,做好庭前准备工作格外重要。”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法官田璐表示,法院在每起案件开庭前都会召开线上庭前会议,指导当事人注册使用‘北京云法庭’APP,并详细告知当事人如何提交证据、依程序参与庭审等注意事项。与此同时,法官也会提前了解双方的诉辩意见和证据,明确争议焦点,为线上庭审高效进行做足准备。
北京法院还先后出台《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网上庭审的流程规范》《电子诉讼实施细则》等,确保在线诉讼规范有序,为推进在线庭审常态化筑牢制度基础。
智慧执行“零距离”
“前段时间,我因无法按期履行腾房义务感到很焦虑,没想到法院打破阻隔,在线上也能执行。”北京的刘女士说。原来,防疫期间,小区封闭式管理、人员聚集风险等让刘女士现场腾房交接出现了困难。
怎么办?线上执行!执行当天,北京市西城区法院执行局副局长贾秋春一边实时连线,远程指挥现场执行,一边通过北京“云法庭”组织当事人在线谈话。双方就腾房及补偿问题达成一致并在线签字确认后,刘女士在房屋现场通过手机视频展示腾退情况,申请执行人则通过“云法庭”的实时画面在线验收房屋,最终由西城区法院对房屋腾空和交付活动进行确认,此案顺利执行。
“北海海事法院将你竞买成交的船舶移交给你,该船的所有权同时转移给你。”广西北海海事法院执行法官姚中伟近日将停靠在广东顺德港的被执行船舶交付给远在浙江的买受人徐某。今年以来,北海海事法院已在线完成多艘船舶的司法拍卖与云交付工作。在“云交船”模式下,执行法官、买受人和被执行船舶不必“同处一地”,所有手续和认证程序均可通过“云庭审”和“云执行”系统受理,买受人只需在规定时间内去港口接收船舶即可完成交接工作。
今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做好自由贸易试验区第六批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将“委托公证+政府询价+异地处置”财产执行“云处置”模式作为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有法律界人士指出,未来将有更多的“云交房”“云交车”模式应用于全国各地法院的司法执行,曾经相隔千里的执行工作因互联网技术变得“智慧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