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物减废,香港在行动!
为配合“绿色复苏”及环保经济发展,香港环境运动委员会与环保署近日开展“减废回收2.0”宣传运动,在继续推动源头减废的同时加强引导市民善用社区回收网络,实践惜物减废的绿色生活,促香港实现“绿色复苏”。
废塑胶回收重点推进
推进惜物减废,加强废胶回收是关键。作为本次“减废回收2.0”宣传活动的重头戏,鼓励市民减少一次性塑胶产品使用、加强废塑胶回收的“走塑”文化推广受到各界关注。
在惜物减废推进过程中,废胶回收一直是香港最大的“软肋”。环境保护团体“绿惜地球”提供的数据显示,香港废塑胶回收率近年来不断下跌,2018年全港整体废胶回收率仅为7%,其中市民使用最多的1号PET胶樽(塑料瓶)回收率更是低至0.2%。
“绿惜地球”环境倡议总监朱汉强介绍,目前香港废胶回收系统“发育尚未健全”,日均回收量只有4吨左右,而两家新建塑胶回收厂计划年内投入使用,届时全港废胶日处理量超百吨。若现时废胶回收量无法增加,他担心将有本地塑胶回收厂未投产就已结业。这不但打击本地回收业,更会令市民失去动力回收塑胶。
为配合垃圾征费计划顺利实施,特区政府早前宣布将提供每年度8—10亿港元预算,以加强资助减废回收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如今垃圾征费计划“搁浅”,相关草案也已终止审议,有环保人士担忧相关资助和各项先导计划的实施落实将更加困难,推进废胶回收将“遥遥无期”。
针对社会各界的质疑,香港环境局局长黄锦星在接受港媒采访时强调,政府不会停止减废工作,将加大力度推出包括多种可回收废物在内的“中央回收计划”,继续强化惜物减废。针对废塑胶回收,政府计划在东区、沙田和观塘率先推行“废塑胶回收服务先导计划”,并视情推广至其他各区。其中东区的先导计划已于今年初展开,至今已有半数屋苑参加。
此外,政府还将联手塑胶饮料容器生产企业推出“入樽机”先导计划,投放至港铁站、屋苑等人员密集场所,以配合日后推出的“生产者责任计划”。环保署还将设立“绿展队”提供外展服务,第一时间向公众提供最新的减废回收资讯,并同物业管理公司一道协助市民参与废胶回收。
家居厨余变废为能
自动感应开盖、投入厨余垃圾、刷卡确认……今年,香港多个社区将率先用上最新的厨余垃圾智能回收桶,市民在家门口即可体验卫生、便捷的厨余回收新方式,让家居厨余“变废为能”。
近年来,香港弃置厨余垃圾量不断上升,然而完善的回收利用系统却迟迟没有建成。据黄锦星介绍,目前全港回收的厨余垃圾主要在位于大屿山小蚝湾的有机资源回收中心进行处理,日处理量在200吨左右,而当前全港每日厨余垃圾回收量只有约74吨,远远没有用尽小蚝湾厨余场的处理能力。
为了进一步提升家居厨余垃圾回收量,环境局将配合“减废回收2.0”推出“家居厨余回收变电计划”,优先资助那些有厨余垃圾回收经验的社区和住宅购置安装厨余垃圾智能回收桶,以鼓励更多住户参与厨余回收。目前已有数十个社区住宅申请参与回收计划,所有回收的厨余垃圾将由相关部门统一运输至小蚝湾厨余场处理,并在此“转废为电”。
不过有业内人士指出,小蚝湾厨余场并非仅供家居厨余回收使用,还要服务餐厅、酒店等企业机构。环保署数据显示,目前全港每日弃置堆填区的厨余垃圾超过3500吨,其中近半数由工商界企业机构产生。若政府要求小蚝湾厨余场同时承接工商界与家居厨余回收处理任务,恐其处理能力远远不敷需求。
对此有环保团体建议,政府应在推动厨余垃圾回收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处理系统,确保厨余从回收到再利用形成稳定的链条。此外,有能力的大型企业也应尽快建立自己的厨余收集和处理系统,这样既能在响应环保的同时提升企业形象,又可为家居厨余回收让出更多余量。
回收网络加速整合
自2015年正式启动以来,“绿在区区”项目一直致力于推动地区层面的惜物减废及干净回收。不过根据香港审计署日前公布的报告,目前全港18区中还有7个“绿在区区”项目处于规划或选址阶段,多个项目在活动举办及物料回收上仍未达标。
有不少环保人士就此批评称,“绿在区区”项目缺乏统筹、“各自为战”,以致回收成效不够理想。面对种种质疑,黄锦星表示将努力提升现有社区回收中心的规模并增设新的回收点,逐步将其服务范围扩展至全港18区。与此同时,政府还将加强地区网络回收,整合“绿在区区”与社区回收中心,并设立定时定点街站甚至租用街角地铺,共同构建全港回收新网络以便利各区市民,让“无‘绿在区区’的地区亦可享用同等服务”。
黄锦星介绍,“绿在区区”和社区回收中心整合完成后,接收物品种类将从原有的“蓝废纸、黄铝罐、啡胶樽”进一步扩充至8类可回收废旧物品,包括不同种类的塑胶、玻璃容器,充电池、小型电器等,可谓“不止三色这么简单”。环保署辖下的社区回收网络会确保妥善处理接收的干净回收物,并将之转废为材;至于含有害化学成分的电池、电器等回收物也将得到专门处理,并以适当形式用于资源循环。
为了确保完成社区回收网络整合所增加的工作量,环境局还推出“绿色就业”计划,创造超过1000个长期及临时职位;此外政府还会向环保业界提供资助,鼓励其招收应届毕业生,在保障青年就业的同时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环保事业,推动香港实现“绿色复苏”。“希望‘绿色复苏’可以帮助到就业、企业,同时令整个社会包括环保方面可以持续发展。”黄锦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