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06月24日 星期三

培育新形势下参与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

本报记者 刘少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6月24日   第 05 版)

  进入6月,江苏连云港市众多快递公司加紧进行腾仓扩容,全力备战“618”网购节活动。图为6月2日,在连云港海州经济开发区内的一家大型快递公司,工作人员正在卸载一批快递包裹。
  耿玉和摄(人民视觉)

  6月13日,员工在湖北艾舒宝生活用品有限公司加班加点生产口罩,赶制外贸订单。
  刘建平摄(人民视觉)

  6月16日,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练市镇的恒达富士电梯有限公司内,工人们正操作自动化生产线,加紧赶制一批发往柬埔寨、越南等国家的电梯订单。
  张 斌摄(人民视觉)

  刚刚过去的“618电商购物节”,见证了中国国内市场消费的持续走热。

  京东发布的数据显示,“618”期间消费者累计下单金额达到2692亿元,其中187个品牌实现下单金额破亿元;阿里巴巴公布的数据显示,天猫的累计下单金额6982亿元,其中450万中小商家取得增长,抹平了疫情期间的影响;拼多多自5月25日以来,平台订单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19%;苏宁易购6月18日当天全渠道销售增长129%……

  业内人士感慨,中国国内市场“超大规模”,名不虚传。

  与此同时,在全球化大背景之下,中国始终坚持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上,深深打上了拥抱世界的烙印。

  事实上,在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之下,今年全球经济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定调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个提法,最早出现在5月14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会议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5月2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作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作为拥有规模最大的商品市场、最大的制造业产业和最齐全的制造业门类的国家,中国的确有构建这一新发展格局的底气。

  与此同时,消费已连续6年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2019年,零售市场规模超过40万亿元,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57.8%。内需,特别是消费,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

  “面对百年不遇的全球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全国上下同心协力,在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方面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各类经济指标已经出现边际改善。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其中制造业增长5.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环比提高5.87%,一些消费零售指标也出现积极变化,车市和楼市均在回暖。” 6月18日上午,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在上海召开,主题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2020:新起点、新使命、新愿景”。在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向论坛发来书面致辞。“我们仍面临经济下行的较大压力,但形势正逐步向好的方向转变,一个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常务副主任魏建国认为,这是中央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首次提出国内国际双循环制,不仅是针对当前国际国内疫情暴发以后,我国乃至全球制造业的产业链、供应链所暴露出来的上下游不同步、产供销脱节的脆弱性、不稳定性、不安全性的具体措施,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方向、新途径。

  “此次双循环制的提出使我们看到,世界上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能力提出双循环制的发展格局,必须具备超大市场规模的优势和日益增长的消费潜力。”魏建国表示。

  面对新挑战

  做好统筹互动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对全球经济运行秩序带来巨大冲击。6月8日,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将萎缩5.2%,将陷二战以来最严重衰退,人均产出下降的经济体比例将达到187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总体来看,全球疫情还没有企稳,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还在进一步持续之中,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部风险是加大的,全球新的外贸需求下降,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生产消费品的国家来讲的确有很大的压力。”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认为。

  而在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看来,外部风险既包括外贸、金融等传统意义上的风险,也包括产品供应链、原油输入线等新型外部风险,应该面对基层,政策留有余地,谋划长远,将外部风险降到最低。“这次疫情是全球性的,人类一百年以来最大的公共卫生方面的大危机,全球都受到冲击,而且这个时间点和原来就酝酿着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又碰到一块儿,所以,加快了很多格局性的变化。”

  事实上,疫情只是其中一个因素。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屠光绍认为,近年来,随着保护主义的抬头,逆全球化的趋势的上升,影响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变动的一些因素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这要引起我们高度的关注,特别是这次疫情暴发之后,对于影响供应链和产业链稳定的新的因素,更应该高度关注。

  屠光绍表示,面对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形成和变动遇到的这些新挑战,中国应该坚持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国内循环和国外循环相互作用。应对逆全球化,特别是应对全球的供应链、产业链遭遇到的新的影响因素的情况下,稳定我们的产业链、供应链,第一个就是把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国内的循环和国际的循环统筹互动好。

  一项长期战略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顾清扬认为,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是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当国内的循环通畅了,中国才可以更好地深度参与国际大循环,也才能在国际市场上获取新的竞争优势。中国国内的循环系统稳定了,也有利于全球经济循环的稳定性。反过来,参与国际循环有利于中国企业进行全球化布局,也为国内的经济循环创造更多的机遇和提供发展的外部动力。

  “习总书记关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思想,是处理好发展、开放和安全三者关系的金钥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马建堂认为,对于拥有巨大国内市场的我国来说,有条件、有能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格局,从而确保产业链安全和经济安全,在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更好、更快、更持续的发展。同时,新时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有利于中国,坚持开放、扩大开放,科学谋划和主动参与国际循环,在扩大开放中获得更有力的资源、技术、人才、资金支撑,将更有利于国内循环的畅通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高质量。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当然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

  顾清扬认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一项长期战略,相应的制度建设和改革措施必须先行。加快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加大开放力度和采用国际最佳实践,按照国际最高标准打造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平等竞争环境等,最终都取决于中国内部体制机制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朱民认为,考虑到劳动力成本、科技发展以及国际政治生态的变化等因素,中央提出双循环战略,既结合中国的实际,也考虑全球化的必然。

  朱民表示,中国在科技上游有知识产权、专利的产品,包括高端芯片、重型发动机、精密马达、齿轮,重工机械中的轴承等关键零部件,仍旧依赖进口,需要和世界产业链的关联、互动。各领域的产品和中国的产能结合才能形成持续供应,因此维护国际循环同样重要。国外的资本依旧看好中国市场,不断进入中国的内循环系统,并推动内外循环系统的构建。

  面向未来,这样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正在形成。

培育新形势下参与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
构建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互促双循环新格局
图片报道
责编:叶 子 邮箱:hw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