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06月16日 星期二

玩法再怎么变也得守住安全底线(新视野)

杨 琳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6月16日   第 09 版)

  6月2日,上海宝山区乾溪幼儿园,小朋友在操场上玩蹦床。
  王 初摄(人民视觉)

  大瀑布的壮美,只有站在安全的位置,才能欣赏到。这是审美的前提。同理,在生活中,在娱乐中,安全第一也是前提。

  不久前,江苏徐州,一名女研究生琪琪(化名)到一家蹦床馆体验某网红项目时出了事。该项目玩法一般是这样:体验者双手交叉抱胸,平躺在巨型气垫的斜面上,协助者站在气垫后方的高台上,跳下落在气垫的另一侧。受重力挤压,气垫向前方弹起,躺在气垫最前端的体验者,会被高高地抛向空中,随后落入海洋球池。

  琪琪被弹出后,头部朝下落地,当时胸部以下就没了知觉,后被医院诊断为“完全性截瘫”,丧失了损伤平面以下的所有运功、大小便等功能。如何善后,双方正在进一步交涉中。但是,无论结果如何,对琪琪来说,悲剧已经酿成了。

  事实上,类似游艺项目引发安全事故,导致伤亡的事件,这些年时有发生。比如媒体报道的严重蹦床事故,3年就有7起。为什么不能在事前就把安全隐患消除呢?有人觉得事前的安全监管应该进一步加强。这的确是应该做到的。但是有些时候,游艺场所安全措施、监管部门认知的升级,往往跟不上玩法的创新。

  以前玩蹦床,就是在一个周围都是铁网的空间里蹦蹦跳跳,玩的人也以小孩居多。而如今越来越多不同年龄段的人参与到蹦床项目里,一般的玩法已经满足不了部分消费者追求刺激的心理。在激烈商业竞争的推波助澜之下,各蹦床馆变着花样玩创新,将游戏惊险刺激程度一路飙升,“室外充气蹦床”“蜘蛛塔”等项目应运而生。同时,为了吸引更多人来玩,商家将准入门槛一再放低,于是安全事故也如影随形地出现了。那么如何让消费者在享受游戏快乐的同时,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呢?

  首先,游艺场所、监管部门在新的游戏项目推出之前,应该做好前期评估监测工作。

  这种评估不仅仅是针对游戏设施本身的质量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充分限定适合它的受众人群。哪些人能玩?哪些人不能玩?应该怎么玩才能将风险降到最低?对此,反复评估,对身高、体重、身体素质等加以限制,才能防患于未然。

  其次,不同游戏项目的注意事项,要设置得更有针对性。在蹦床致瘫事件中,项目注意事项只有几条——需要听从工作人员指示,不能戴首饰,游玩前做好热身,精神、身体有缺陷或者孕妇不能玩等。虽然都是将人弹跳起来,但是对于无法在空中控制好自己身体的消费者,安全风险明显更大。对此应该提前说明。

  最后,工作人员的专业性仍需提高。琪琪掉入海洋球中时,头先落地。在监控视频中,也可以看到琪琪掉进海洋球后,是同伴前去查看她的状况。现场工作人员还在原地,显然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风险越高的项目,对于操作人员的要求也得越高。毕竟,开汽车的,理应比骑自行车的要进行更多训练,不是吗?

平战结合,推动疾病预防体系改革(大健康观察·聚焦公共卫生体系建设②)
如何与电子终端“和平相处”(医声)
非洲猪瘟疫苗临床试验进展顺利
湖北:疾控机构主要负责人将兼任卫健部门班子成员(链接)
玩法再怎么变也得守住安全底线(新视野)
师古不泥古 创新不离宗
责编:熊 建 邮箱:bearji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