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正式发布。《意见》从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保障市场公平竞争、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等诸多现实问题入手,对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进行了详细部署。
各界人士普遍认为,《意见》的实施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重要体制保障和动力支撑,最终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竞争力。
明确方向稳定预期
对于各界十分关注的基础性、方向性问题,《意见》作出了明确回答。
在对待民营经济的态度上,《意见》强调“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在夯实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问题上,《意见》指出“全面完善产权制度”“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等重点措施;对于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建设,《意见》更是从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资本市场强制退市和主动退市制度、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工业用地多主体多方式供地制度等社会关注热点问题上入手,擘画出明确的改革蓝图。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佟家栋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意见》既指明了中国经济改革和开放下一步的方向,又强调了深化改革的领域和要求,更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
“坚持以市场经济作为中国经济的基本运行制度,就是要在明确方向的基础上,完善市场经济运行的有效机制。只有要素活跃,才能使经济充满活力;只有要素市场运行顺畅无障碍,才能使生产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全社会才能实现最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高质量的产出、高质量的升级、高质量的发展。因此,《意见》显然进一步稳定了社会预期。”佟家栋说。
关键环节加力创新
改革越是深入,面临的问题就越复杂,改革对于接下来的发展便愈显重要。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意见》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中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作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明确把产权制度、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性制度,以更好发挥综合改革效能和整体优势。与此同时,《意见》还着力推进对制度建设起决定性作用的核心改革环节,在国有企业、垄断行业、公平竞争、要素市场化配置、宏观经济治理、制度型开放等重要领域推出一批能够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举措,以关键环节制度创新突破带动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推进。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团队认为,如何平衡政府和市场、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是谈论经济改革逃不开的话题。《意见》明确提到要更加重视市场经济一般规律,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也明确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民生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解运亮表示,《意见》牢牢抓住了制度建设这条主线,以改革实践中新出现的制度创新为重点,及时将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制度化、法治化。未来,后续改革推进必将更加有力,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空间必将进一步扩大。
持续开放融入世界
《意见》明确提出:“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未来,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对外开放高地建设,健全高水平开放政策保障机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将成为重要发力点。
“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制,不仅是中国经济数十年来发展的经验总结,更是今后实现高速增长的有效动力。”佟家栋说,激烈的国际竞争要求政府和企业的运行必须以高效率、高质量为本,从而体现自身的竞争力,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效率上的优越性。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没有开放,就容易形成人为垄断、保护落后、不思进取、缺乏危机感等问题。因此,开放就是倒逼企业以更经济的方法生产、以更先进的技术竞争、以更高效率的管理运转,最终实现更充分的国际竞争与更有效的国际合作。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表示,近年来,尽管中国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但是在信贷、纳税、跨境贸易、破产制度等四个指标上依旧存在一定短板。《意见》提出的举措,可以有力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多位分析人士指出,随着《意见》中各项改革落实,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将更加凸显、“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配合将更加流畅,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将会更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力将变得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