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黛瓦马头墙,雕楼画栋花格窗。这是浙江衢州廿八都给人的最初印象。
一条青石小街,依村蜿蜒而过。两排几十幢明清建筑,古朴而有韵味。周边关隘林立,大山重围,遗世独立,这是一个“遗落在大山里的梦”。
古朴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最知名的小吃莫过于“风炉仔炖豆腐”和“铜锣糕”,整条街上,都充满着煮豆腐和蒸铜锣糕的香气。但在这两股香气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美食,比如说被称为“肉包肉”的燕皮馄饨,还有“糖包糖”的桂花糖。
燕皮馄饨本来是福建的名小吃,却在廿八都这个三省交界的边城再次发扬光大,成为古镇的“八大碗”之一。
燕皮得名主要是因为皮的形状,而燕皮好吃也主要是因为这张皮。打制燕皮需要选猪后腿的精肉,配以上好的番薯粉,肉粉配比恰到好处,大力手工打制而成,薄如白纸,熟后盈润似玉。
皮是肉,馅也是肉。上好的五花肉,剁细,加入高汤搅打上劲,再和入自己喜欢的素馅。
古镇差不多人人会包燕皮馄饨,手指翻飞,不大一会儿,就可以在寒冷冬日里,下一把在沸腾的汤里,瞬间出锅,放入青花大碗里。这热腾腾的鲜嫩馄饨,色质晶莹,口感软嫩,韧而有劲,能够祛除江南的湿寒。
“糖包糖”则不属于古镇的特产,要运气好的时候才能在满街的美食中找到它的踪影。古镇人称它为“桂花糖”,衢州人称之为“鸭子糖”,两者都不是很形象,但丝毫不影响它成为许多人儿时最甜蜜的回忆。
这一个个黑不溜秋的小圆球,大有乾坤。麦芽糖里包着芝麻糖,为防沾手,外面还滚着一层黑芝麻。外甜内香,这就是“糖包糖”美味的奥秘。
做“糖包糖”有讲究,先将小麦粒浸泡涨发,待其长出胚芽后与糯米一起带浆细磨,然后将米浆慢慢发酵,待起泡甜意最浓时大火熬煮,糖汁渐浓时收火,用铁勺盛起糖汁,举高抬起,略倾,浓稠的乳白色汁浆宛如白练,汁丝绵绵不断。停火,晾凉。盛出一团团来,铺在案板上,均匀地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包进事先做好的芝麻糖,再顺手滚上黑芝麻,就大功告成了。
走在古镇的街头,也是一个寻宝的过程。有时是一包香甜的“桂花糖”,有时是街头一个古老的理发铺,偶然不经意间还能看到一间迸着火星的打铁铺。
这里是历史上有名的“挑浦城担”的中转驿站,民国时期经仙霞古道的浙闽物流,在清湖和浦城之间流动。挑夫们的肩上不仅挑去了物资,还从福建带来了“燕皮”,留下了“桂花糖”。食物因交流而获得最大的传播,或许不只是这些食物,还有人们对家最深沉的牵挂。
人们的脚步,一直在远行,但食物让我们内心安宁,让我们的牵挂变得别样的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