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04月27日 星期一

一封战疫家书 一盏千年心灯(墙内看花)

潘玉毅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4月27日   第 07 版)

  “此事我没有告知明昌。个人觉得不需要告诉,本来处处都是战场!”

  “你不要有后顾之忧,放开手脚,开足火力,投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儿自领命,无一日不着白衣,无一日不在前线,施针药,救死伤,施我所学,冀有所得,不敢半点儿戏,不敢一丝懈怠,惟望不负二老所嘱,医院所托,国家所命。”

  “我在一线阻断病毒,却阻断不了对你们的爱和思念。夜深了,枕头也湿了。”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疫情如军情,战疫如战场,在过去的三个多月里,无数逆行者奔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治病救人,守护生命,不仅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生命大营救壮歌,也留下了一封封情真意切、荡气回肠的抗疫家书。

  中国人自古便有家书传道的传统。作为家人之间传递情感的纽带,家书中既有殷殷的关切和鼓励,也有家风、家训的灌输和传递。它对人的影响就像细雨之于草木,润物无声,却能助其茁壮成长。疫情期间,笔者身边亦出现不少抗疫家书:疫情暴发时,高中同学周丽燕报名参加了支援湖北行动,年幼的孩子思念母亲,用拼音和汉字夹杂的书信表达对母亲的牵挂和敬意,让她照顾好自己,他会学习她的品质,努力做个好孩子;一位大学同学的妻子陈凯伦也去武汉支援了,她的父亲写了一封家书,让她发挥共产党员不怕吃苦的精神,勇敢向前,工作中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严格做好自身防护,要关心同事,同时告诉她平安和成绩同样重要……言辞殷殷切切,诚诚恳恳,让人感动。

  家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的情真意切,正因为感情真挚、心意殷切,看信的人才会被其打动,将言语的训勉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从家庭亲情到人生智慧,从答疑解惑到授业传道,家书是家风、家训传承的重要载体,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国人“修身”“齐家”的朴素愿望,也对“治国”“平天下”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许多家书历经岁月的沉淀,影响绵延至今,如马援的《诫兄子严敦书》、郑玄的《戒子益恩书》、诸葛亮的《诫子书》、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家书》等。康熙年间的大学士张英以一封“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家书成就了“六尺巷”的千古佳话,家风所及,张家始有“父子宰相府”“五里三进士”的美名。到了清末民初,梁启超用他的数百封家书,将爱国情怀与开明家风融入了梁家儿女的灵魂里,培养出来的九个子女,个个了得,人称“一门三院士,九子皆精英”,九人中有七人留学海外,学有所成后无一例外地选择回国报效,显然,这与梁家的家风是分不开的。

  好的家风只有传承下去才有价值,而家风的传承离不开言传身教,如果说家书里的文字是言传的一部分,那么文字背后的行动则是身教的落地。二者兼备,才能让好家风源远流长。中国人素来有“家国天下”的传统,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家风连着民风社风政风,并与时代息息相关。好的家风如同一盏千年不灭的心灯,可以为人照亮前行的道路,于国家亦有深远影响。家家都有好家风,国家焉有不强盛美好的道理。

云观影带来隔空视听新体验(解码线上新风潮)
一封战疫家书 一盏千年心灯(墙内看花)
“智慧文旅”打开新空间
“联合国中文日”在雅典举办
记录真善美 传播正能量
责编:郑 娜 邮箱:zhengna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