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04月18日 星期六

亮光,再远都能看见

简福海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4月18日   第 07 版)

  高楼托捧晴空,绿树悬挂春天;站着的医生,躺着的病人,两人同时手指天边的夕阳……余晖脉脉,温情氤氲。

  我描述的画面,就是那张在网上刷屏的照片——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医生陪老人一起看夕阳。本是去拍CT影像的回程,咔嚓一声,照片定格了最美的影像。

  站立的那位医生,叫刘凯,27岁,是支援湖北大军的一员。他从上海出发,沿着长江的流向,执甲逆行,背后是璀璨灯火和家人含泪的牵挂。出征的轨迹,画了一条近千公里的曲线,终点落在了武大人民医院。那是一处摆渡生命的深海汪洋。

  躺着的老人,87岁,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病情危重。入院后的他,曾经对人不理不睬,郁郁寡欢,拒接家人电话,一度嚷着回家,打算放弃生命。

  家人无法前来照料老人,除了施治,医疗队索性包下老人的一切照料,奉上点心、水果,甚至队员的内衣……不曾想,医生和老人之间,似乎隔着的不是防护服,而是一堵铜墙铁壁。

  一天,医疗队队长罗哲查房,走到老人病床前探问病情,老人只说了一句话:“我想回家。”病重时,他甚至想“自生自灭”。 罗医生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随兴攀谈:“老先生,您原来在乐队是不是指挥家?”

  “不是,我不是指挥家,我演奏乐器。”一刹那,老人抬起头,落寞的眼窝精亮一闪,仿佛落满了星光。

  医生捕捉到这光亮,再接再厉,“等你身体再好一点,回去再演奏乐器。”老人咧嘴微笑,心弦已然悸动。随后的剧情,朝着期待的方向延展:老人打开心扉,重燃生命的火焰。

  我不知道医生是如何获悉老人身世背景的,但确信他们白色的战袍下,有着多彩的心灵。

  斜阳,并非就是日暮,黎明会踩着它的肩膀抖擞地站起来。你看,老人终于康复。他要回家了,医生们则要回家乡。

  老人用曾经指过夕阳的苍老的手,拉了一首小提琴曲《沉思》,郑重地送给恩人。那是无字的锦旗。推弦的刹那,乐音浮起,思绪浮起,泪花浮起……

  在动人的琴曲中,我想起了隐没在照片外的拍摄人,那个大学生志愿者甘俊超,21岁,照片的格调就像他的年龄,一切都是热气腾腾的样子。

  他说,只是随手一拍,未经构图,纯属巧合,然而,照片分明成了“网红”。看着日落燃烧的云霞满天,看着灰烬之中的烟火重生,看着病人心跳划过的波线,看着陌生人在这场战斗中投入的无畏与赤诚……每一颗温润的心,瞬间就抵达了成长,体悟人间的疼痛,懂得大地的渴念,理解万物的期许。

  端详这张干净温暖的照片,感动以泪水的姿势划过眼睑。

毯子
梅雨潭三妙
亮光,再远都能看见
记住你的背影
责编:杨 鸥 邮箱:huawenzuopin@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