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04月15日 星期三

防控疫情,心理疏导不可或缺

心理咨询平台用“心”防疫(网上中国)

本报记者 叶 子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4月15日   第 08 版)

  3月17日,中国医生在杭州通过微医全球抗疫平台为海外同胞提供免费在线咨询服务,指导如何进行新冠肺炎的科学防护。
  龙 巍摄(人民图片)

  近日,江苏省海安市防控疫情心理援助志愿者正在通过网络与求助人员进行线上心理咨询和疏导。
  翟慧勇摄(人民图片)

  “医生,我这几天心情不好,总是想着新闻里那些人和事无法自拔,焦虑到睡不着觉了。”防疫期间,身体健康备受关注,心理健康也不容忽视。线上心理咨询平台通过网站、APP、小程序,为人们提供方便渠道,不仅大大提高咨询效率,还减去了人群接触的风险,成为战疫重要助手。

  

  多方疏导在线“解忧”

  奋战一线的医务人员因高强度的工作量和具有不确定性的救治结果,面临身心双重考验;病患及其家属往往感到疲劳、焦虑、悲痛;也有人因生活节奏打乱、疫情信息过载等产生慌乱、抑郁……心理疏导成为这场防疫之战中必不可缺的一环。

  《防疫期间如何保持心理健康?18个心理疏导问题为你支招》《这份防疫期间心理健康指南,请查收!》《给全国中小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居家学生生活的建议》等文章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专业机构也行动起来。

  早在1月24日,北京师范大学就迅速招募了符合专业标准的咨询师近300人,组建北师大防疫心理援助专业团队。1月27日起,北师大心理学部“用‘心’防疫心理支持热线”设立,为一线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援助。“在热线开通的第一分钟,就有将近30个电话打入。目前服务民众逾6300余人次。”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党委书记乔志宏介绍。

  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日前印发《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导工作方案》,要求各地卫生健康、民政、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部门,针对患者及其家属、病亡者家属、一线工作人员等重点人群,开展心理疏导、心理干预等心理服务,维护公众心理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为缓解广大海外侨胞因疫情扩散产生的焦虑情绪,清华、北师大等高校的专业团队还面向海外开设4条心理咨询热线,共有600多名心理咨询专家为侨胞服务。

  线上平台“各显神通”

  除了传统的见面、热线电话咨询,防疫期间,许多心理咨询师依托各类互联网医疗平台,撰写心理疏导文章、开通视频直播,普及防疫心理健康知识。阿里、腾讯、京东以及好大夫在线、春雨医生等数十个线上平台均开通疫情相关的心理援助服务,公众“宅”在家里就能接受心理援助。

  这些线上心理援助平台,体现出减少接触的优势,表现出超强战斗力。以腾讯公司助力打造的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为例,在技术平台的帮助下,咨询师接待效率大大提升,每天可为20-30名咨询者提供心理疏导和援助。原先采取传统的咨询方式,咨询师每天最多接待5到8个来访者。该平台自1月31日首次开通后,实现全天候24小时面向公众开放,最大可满足1000人同时求助。

  专家认为,互联网公司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提供微信小程序、在线会话等远程心理咨询功能;同时,有了在线视频会议软件的支撑,团体心理辅导也能在线上进行。这些都能帮助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人士,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快速干预,纾解各种因疫情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对症下药”持续作战

  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面对疫情的心理疏导却是一场持久战。乔志宏表示,随着国内疫情的有效控制,到3月中旬,普通大众的心理干预疏导需求明显减少,因疫情引发的恐慌、焦虑、抑郁的来电量明显下降,但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人群,如患者、有创伤经历的医护人员等,他们需要长期持续的心理干预。

  据悉,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现已制作出公益的音视频心理咨询微信小程序,这一平台将为全国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个体,提供为期两年的免费心理咨询。

  专家认为,心理危机干预既不是“打鸡血”,也不是“忘忧草”,它更像是一根“拐杖”。心理危机干预应该针对不同人群心理状态,“对症下药”开展相应心理疏导和干预服务,以支撑人们在灾难中走出情绪、行为、认知的困境,增强自愈力,形成心理“免疫”。

  疫情不仅是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挑战,也是对民众心理的挑战。让一线工作者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让一般公众更好地回归正常生活,从某种程度上讲,社会大众心理健康的恢复也是生产力恢复的一部分。

心理咨询平台用“心”防疫(网上中国)
消费券“暖”市场(云中漫笔)
数字经济打开就业“新天地”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命脉(互联网大咖秀)
责编:徐 蕾 陈菲扬 邮箱:chenfeiyang@haiwai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