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03月18日 星期三

雪落黄冈

钟 倩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3月18日   第 07 版)

  1月24日,黄冈迎来第一场雪。那天晚上,杨雪在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上夜班,重症医学科室微信群里的报名通知“嘀嘀”响个不停,“首批山东省援鄂医疗队共3个名额,今天报名,明天出发!”

  来不及犹豫和考虑,杨雪义无反顾报了名。不到两个小时,出征医疗队组建完成。杨雪给肥城老家的父母打去电话,“武汉疫情严重,我报名去支援,你们不用担心,还有同事作伴!”

  1月25日,第一批山东省援鄂医疗队138名医护人员整装出发,今年25岁的杨雪是第一批山东援鄂医疗队中年龄最小的队员。

  到了黄冈后,杨雪才猛然意识到,疫情比她想象的要严重。原定于5月份启用的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1月28日就要收治重症病人,这意味着要尽快改建医院。杨雪所在的援鄂医疗队副队长、省立医院重症医学一科护士长丁敏,带领大家迎难而上,不眠不休。经过36个小时不停歇的劳作忙碌,清洗消毒、安置床位、开辟病房、测试调试、打扫卫生,终于,接收重症患者的监护室初步建成了!

  经过两天严格集训,杨雪与队友们迅速投入战斗,29日晚上开始接收首例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然而,严峻的考验也来了,连续给她好几个下马威。第一次穿上纸尿裤,她各种不自在,更不适的是穿脱防护服。每次进入病区,她要穿三层隔离服,佩戴三层手套,穿两层鞋子,再戴上防护镜、防护口罩等。换上防护服后又憋又喘,每当她搬运设备、抢救病患时,氧气就不够用,顷刻头晕眼花。有一次,紧急抢救重症病号,她用力过猛,缺氧喘不上气来,立马屈膝蹲在地上,过了很久才缓过劲来。此时,她多么想摘下口罩换口气,但她知道不能暴露。

  刚刚落成的黄冈版“小汤山”医院,没有空调,阴冷潮湿,即便隔着厚厚的防护服,杨雪也经常冻得浑身发抖,上下颚打寒颤。杨雪给自己打气:“过去我练过跆拳道,赛过百米跨栏,身体素质好着呢,不怕不怕!”

  在黄冈工作的第23天,杨雪做了个梦,梦到自己被感染上新冠肺炎,惊醒后一身冷汗。后援医疗队还未进入的那段时间,杨雪和队友们在重症监护室,24小时紧盯着患者心率、呼吸、血压、氧气的变化,片刻不离,时间久了,难免会出现神经衰弱。

  每天下来,杨雪手脚冻得发麻,取暖基本靠“走”,偶尔会去“小太阳”面前站会儿,但是,停留时间基本不超过两三分钟。白天在病房里连轴转,面对的都是重症、危重症患者,很多患者意识模糊、呼吸困难,她要近距离给予吸痰、喂水、打饭、打胰岛素、伺候大小便,帮助病人变换体位,按时翻身,同时还要承担后勤重任,处理患者的排泄物或生活垃圾,体力消耗相当厉害。防护服密不透气,护目镜上蒙着很多水汽,严重影响视线,有时候会倒流到眼睛里。而防护服里的水汽凝结在里面,杨雪感觉更冷。最难熬的是刚去的那段时间,每周她要上四五个夜班,为了节约防护服,好几次她工作10来个小时没有进食,没有喝水,简直是靠意志维系体能。半个多月杨雪就瘦了四五斤。

  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四分靠药物,六分靠护理。一位叫陈友明的患者,转院来到杨雪所在的团队。刚来时情况危重,血氧饱和度不足40%,医生下了病危,立即给予高流量辅助呼吸,建立静脉通路。也许觉察到病情的严重性,他经常放声痛哭,杨雪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主动承担劝慰他的任务。每天她先照顾好自己的几位病号,然后抽空再去给他做心理疏导,和他聊天,聊他的青春光荣史。慢慢地,她用心融开了老陈心底的坚冰,他重拾治疗的信心和希望,病情也大有好转。不久,他就转入普通病房。

  杨雪心里始终牵挂着老陈。一天,她刚走进老陈所在的病区,就撞见正往外走的老陈。老陈脸上漾起惊喜的表情,他对旁边的人骄傲地说:“这是杨雪护士,她是我的干女儿!”这句话在杨雪的心坎上砸出一圈圈爱的涟漪,泪水夺眶而出。

  事后,老陈给她留言说,“虽说你没照顾我,但你天天来看我,你那善良的心,待病人如家人,我非常感谢!好好休息,保重身体,有个健康的身体回家跟家人团聚!”

  父母整日为她担心,每次视频通话,杨雪都振作精神,笑呵呵地对父母说,“治病救人是我的职责,也是最光荣的事情,我在这里都很好,会做好防护,等我完成任务就回家看你们!”

雪落黄冈
以军人的姿势冲锋(中国战“疫”·报告文学)
责编:杨 鸥 邮箱:huawenzuopin@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