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03月12日 星期四

赞,奋战在一线的抗疫家庭

本报记者 潘旭涛 刘乐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3月12日   第 05 版)

  新郎于景海为新娘周玲亿戴上婚戒。
  张武军摄(人民视觉)

  王先圆与李玉洁在重症病区。
  资料图片

  乔璋晓在看护危重症患者。
  资料图片

  张燕玲给社区留守老人送口罩并教老人佩戴方法。
  资料图片

  他们的婚礼在医院举办,防护服是最美的婚纱;

  他们跨越1000多公里,只匆匆一见,便各自奔赴一线,成为抗疫父子兵;

  他们相继进入重症病区工作,相信最美的爱情是并肩战斗;

  他们每天有繁重的任务,却从不告诉对方,只想让爱的人知道自己一切安好……

  在抗疫一线,有不少这样的家庭。他们在危难中展现出的爱情与亲情,格外令人感动。

        

  “把防护服当作婚纱”

  2月28日下午17点,武汉雷神山医院B3办公区一派忙碌。桌子上摆着鲜花,墙上贴着红色气球,医护人员脚步匆匆……一场“战地婚礼”即将开始。

  17点18分,新郎、新娘出场了。这对新人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新郎叫于景海,今年25岁,是肝移植监护室护士,新娘叫周玲亿,比新郎小1岁,是消化内科护士。

  2月19日,于景海和周玲亿同时成为上海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奔赴武汉,并且都在ICU病房(重症监护病房)工作。虽然在同一个病区,但两人上班时间很少重合,常常见不了面。

  “周玲亿长期在消化内科工作,刚开始我担心她不能适应ICU的护理工作。”于景海说,不过周玲亿的表现让自己刮目相看,“她很快就进入了角色,打针、输液、吸痰等护理工作做得井井有条”。

  两人已相恋5年,原定2月14日领证,2月28日举办婚礼。疫情暴发后,他们果断取消了婚礼。在征得二人同意后,上海第八批援鄂医疗队决定:在雷神山医院,如期为他们举办婚礼。

  没有礼服、婚纱,医疗队的工作服是他们最美的装束。

  没有舞台、音乐,在场所有人的哼唱是最真挚的祝福。

  于景海手持玫瑰,单膝跪地说:“你愿意嫁给我吗?”接过玫瑰,周玲亿没有犹豫,大声说:“我愿意!”随后,于景海将一个彩带做的戒指戴在新娘手指上。

  在婚礼上,新娘父亲要亲手将新娘交给新郎,可是,在雷神山医院战“疫”前线,周玲亿父亲无法到场。于是,新娘父亲的角色由上海第八批援鄂医疗队总领队、仁济医院副院长张继东“代理”。在为新人证婚时,张继东这样说道:“把防护服当作婚纱,待到花开登黄鹤楼,再看长江水东流。”

  婚礼只有十几分钟,随后,这对新人又投入到各自的工作中。当晚,新娘继续上夜班。

  “我们能够在抗疫一线并肩作战,远比一场普通婚礼、一次蜜月更值得铭记一生。”周玲亿说。两人商量好了,等疫情结束了,返回上海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领结婚证。

  “老父亲教育我往前冲”

  10多年没跟儿子一起过春节了,今年春节,乔建宁终于见到了儿子。可父子二人只在一起待了3天,就各自返岗了。

  乔建宁是河南郑州中原区须水街道付庄村村干部。2007年,乔建宁的儿子乔璋晓大学毕业后,在辽宁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做了护士。由于春节时工作忙,乔璋晓10多年一直没能回老家过年。

  今年春节,乔建宁夫妻俩决定去沈阳与儿子团聚。正月初二,这是乔建宁到沈阳后的第3天,上午9点多,他接到通知:“为防控疫情,付庄村村支部和村委会成员24小时内返岗。”于是,当天上午11点多,午饭都没顾上吃,乔建宁夫妻俩就往回赶了。跨越1000多公里,只匆匆待了3天。

  “老父亲已经有36年党龄,平时就教育我,遇到任务往前冲。”乔璋晓说。他给父母塞了些零食、牛奶,让他们路上垫垫肚子。

  正月初三凌晨,乔建宁回到了郑州。一返回家,他便投入到疫情防控中。乔建宁每天早8点到晚8点值班,严防严控卡点路口。乔建宁干活很仔细,认真检查村口进出人员,测体温、做登记。

  乔建宁回家后第五天,乔璋晓作为辽宁支援湖北医疗队的一员,奔赴了武汉抗疫一线。就这样,乔建宁与乔璋晓,一北一南,成了抗疫父子兵。

  乔璋晓是危重症专科护士,到达武汉后,他和几班同事24小时寸步不离地守着患者。病毒可能无孔不入,工作要精细再精细。“我们每天在病房调试呼吸治疗设备,记录患者状况,喂饭,清理粪便,能想到的活儿都干。”乔璋晓说。

  每天忙完后,乔璋晓会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工作的点点滴滴。3月4日,乔璋晓在朋友圈写道:“今天到武汉已经满月,虽说任务重,但却收获了不少美好。昨天又一位阿姨治愈准备出院了。不过,她的老母亲还在治疗。今天我继续指导奶奶做呼吸功能锻炼,争取早日还给阿姨一个健康的妈妈。”

  闲下来时,乔建宁忍不住担心儿子,他提醒儿子,“保护好了自己,才能更好地救助别人。”乔建宁不会经常给儿子发信息,因为怕耽误儿子工作。他会看儿子的朋友圈,了解儿子的状况,然后点个赞。

  有一次,乔建宁看到了儿子的一张照片。照片中,乔璋晓的鼻梁上有一道深深的红印,那是长时间戴护目镜造成的。这次,乔建宁没忍住,发微信“打扰”了儿子:“照片让人心痛、感动,愿你们早日完成任务……”

  现在,乔建宁最大的愿望是,等疫情结束了,儿子能回老家一趟,多待几天。

  “最美的爱情就是并肩战斗”

  在重症病区,一个身穿防护服的人向王先圆走来。他定睛一看,是妻子!这一刻,他既心疼,又感动。

  王先圆是湖北荆门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2月13日,在浙江医疗队的帮助下,荆门第一人民医院成功开辟了新冠肺炎患者重症病区。王先圆主动报名,进入了重症病区。

  3月7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先圆刚刚完成了重症病区查房。1个月前,初入重症病区,王先圆发现,形势严峻。“抗击疫情是一场硬仗,大家都鼓足了劲。”王先圆说。

  令王先圆没想到的是,仅隔一天,妻子李玉洁主动来到了重症病区工作。

  李玉洁是肾内科护士,之前曾在重症医学科工作了6年。“重症病区急需有经验的护士。我们双方父母都有兄弟姐妹照顾,我们也没有孩子,暂时没牵挂,所以我也来了!”李玉洁说。

  李玉洁身体比较瘦弱,家里人平时都很疼她。为了给妻子打气,王先圆还在微信朋友圈晒出了两人身穿防护服的工作照。但这下,夫妻俩的“谎言”穿帮了。

  原来,怕父母担心,夫妻俩并没有把去一线的事告诉他们。“我本以为他发朋友圈时会屏蔽双方父母的,没想到他忘了。”李玉洁笑着说,知道真相后,父母也是支持他们的。

  穿着厚重的隔离防护服,戴着两三层手套,这使在重症病区工作成为了一种挑战。李玉洁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状态:“穿上防护服,正常走路都会呼吸不畅,更别说需要给患者翻身、拍背了。每干完一项工作,我差不多要休息半小时,才能恢复体力,接着干下一项。”

  作为医生,每个班次王先圆都要对20多位病人进行细致的临床观察。但身穿防护服,没法对病人进行听诊,他只能以超声评估代替。厚厚的手套降低了手指灵活度,很多操作要比以往多消耗2倍的时间。

  考虑到在重症病区工作的风险性,夫妻俩近一个月分住旅馆单人间,下班后只能通过手机联系。聊天中,王先圆会想方设法给妻子鼓劲。“他总是畅想疫情结束后的生活,我们说好了出去旅游。”李玉洁说,但聊着聊着,就又跑到业务上了。

  “比起家人,现在患者更需要我们。我感觉,最美的爱情就是并肩战斗。”李玉洁说。

  “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宝贝,爸爸妈妈去打‘怪兽’了,等打败‘怪兽’再陪你玩!”1月23日晚,王善金、张燕玲夫妻将8岁的儿子安置在姥姥家。临别之时,面对孩子的不舍,夫妻俩说了这样一句“谎话”。随后,他们便投入基层防疫战斗中。

  王善金是福建福州罗源县白塔派出所警务队副队长,妻子张燕玲是罗源县松山镇岐屿社区党支部书记。疫情暴发后,他们安顿好孩子,就立马返回了工作岗位,一直坚守到现在。

  3月9日,记者联系到张燕玲时,她正在给辖区留守老人送菜。8个小区、166栋楼、4986户居民,这全部归由张燕玲所在的岐屿社区管辖。包括张燕玲在内,社区所有工作人员仅有11人,防控工作怎么做?张燕玲反应迅速,她第一时间组建了由社区党员、志愿者组成的防控先锋队。

  “老百姓爱热闹。天气好的时候,大家喜欢聚在一起晒太阳;要是阴天下雨,很多人便会组织打麻将。”张燕玲略显无奈地说。为了把好群众家门口安全关,张燕玲每天带着党员先锋队进社区,向居民宣传防控知识。“我们在网上找了一些顺口溜,比如‘防控第一招,就是不走动’,然后用大喇叭在社区门口循环播放,取得了不错的宣传效果。”张燕玲说。

  社区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居民的认可与支持。

  “急!急!急!急需测温仪器,供一线工作人员排查发热病人……”2月1日中午,张燕玲在微信朋友圈发出求助。让她意想不到的是,不一会儿工夫,就有几位居民送来了测温仪。

  跟妻子一样,自大年三十起,王善金就一直坚守一线。“我们是党员,也是‘战友’,危急危难时刻,理应冲锋在前。”王善金说。

  王善金坚守在水古高速路口的体温检测点,对过往车辆人员进行体温测量和登记。他一站就是8小时,风雨无阻。

  常年紧张忙碌的工作让王善金患上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每次打电话,张燕玲总会问几句,但王善金总说没问题。“有时候腰疼了,就会做些后抬腿,缓解一下腰腹的压力。”当记者问为什么不告诉妻子实情时,王善金笑着回答说:“怕她担心,我只想让她知道我这边一切安好。再说了,我还年轻,这点困难可以克服。”

  虽然夫妻已习惯了聚少离多,但疫情让他们见面的时间变得更少了。由于工作需要,张燕玲经常24小时值守,晚上就睡在办公室,王善金则是三班倒,夫妻俩不是在值班,就是在加班。仔细算下来,一个半月来,只有2月1日,两人是一起度过的,那天恰好是张燕玲的生日。

  2月1日傍晚,王善金下班回家发现妻子还没回来,又想起是妻子的生日。于是,他就试着给妻子做了一碗长寿面。张燕玲已经连续7天没有回家了,一进家门,看见丈夫下厨给自己做的长寿面,她顿时泪如雨下。“那一刻,我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张燕玲的语调中充满幸福。

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习近平讲故事)
赞,奋战在一线的抗疫家庭
责编:潘旭涛 邮箱:hw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