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意见明确,到2020年,率先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中国将按照“禁限一批、替代循环一批、规范一批”的思路,加强塑料污染治理。
据彭博社报道,中国将在未来5年减少塑料制品的生产和使用,这有助于缩减世界主要塑料污染源。报道指出,近年来,随着网购和外卖日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塑料包装的使用也在增加。鉴于此,中国已经采取了多种措施减少塑料污染,包括推行强制垃圾分类制度。
据拉美社报道,塑料制品对环境的危害已经日渐得到证明,这条限塑令与全球限塑活动相呼应。此外,它也是中国在全国境内推广的垃圾分类措施的配套规定。
中国是全球塑料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每年生产塑料原材料一亿多吨,塑料消费制品则有6000多万吨。但塑料消费过后的弃置环节,尤其是塑料的回收再利用方面并不理想。之前,中国塑料再回收主要依靠拾荒人群,回收效率非常低下,绝大部分的塑料垃圾随着其他城市垃圾一起进行填埋或者焚烧。虽然焚烧是一种垃圾无害化的处理方式,但是因此也会带来温室气体排放问题。还有一些家庭作坊式回收中不规范的清洗破碎工序,给地下水带来了污染。
塑料循环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难点。首先,再生塑料的成本高企使得回收企业难以盈利。由于2018年禁止进口国外废弃塑料政策使得回收再生塑料行业转向国内回收,加上人力价格的上涨,导致再生塑料价格居高不下。而原油价格的持续走低和化工行业产能的不断增加,又令原生塑料的价格越来越低。再生塑料和原生塑料的价格倒置,导致再生塑料产业失去利润空间。所以,如何构建一个新的价值链是塑料循环的关键问题。
其次,上游的产品制造环节给塑料回收带来很大困难。很多产品为满足功能性需求,由多种材料复合而成,使得回收分离的工作很困难。比如食品保鲜包装、服装的化纤材料、种类迥异的塑料瓶,这些塑料制品的复杂性使得回收环节变得异常困难。很多产品从设计环节就没有考虑到后端回收利用的问题。
这些问题提示我们,塑料回收是一个全产业链都要参与的问题。单从上游生产端或者下游回收端发力,都不能解决问题。即使生产端的产品设计中使用塑料替代品或者可降解材料,下游也仍然存在着不可逃避的回收处置问题。
与之前相比,中国2020年最新“限塑令”的进步在于着眼于在整体性塑料循环产业链的构建。它提出了构建塑料回收管理体系和步骤,从不同的层面上发力,比如规范企业的生产,健全垃圾回收体系等。配套的监管、政策和科技研发方面也有了比较全面的框架和体系规划。
最新“限塑令”是对去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精神的具体落实,说明国家在政策上已经确定了塑料治理的总体目标和方向,会成为今后法律法规的修订以及地方政策措施的参考。例如正在进行的固废法修订,海南省的《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实施方案》,以及5月份北京将要实行的垃圾分类等。新一轮的“限塑”必定会对所有产业产生影响,各行各业都要考虑怎样去替代或者解决塑料的循环问题,这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
同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每个消费者都要提升环保意识,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其实塑料的问题,最终会归结到消费问题上来。消费已经占了中国总GDP的50%,是经济生活的关键,人们消费行为的改变最终能让产业发生巨变。
(秦宁蔚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