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02月07日 星期五

战胜新冠疫情 从“心”开始(健康直通车·第5站)

——北大第六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详解应对之道

本报记者 喻京英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2月07日   第 09 版)

  近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教育系统的教师志愿者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同时,创作以战“疫”为主题的绘本故事作品,通过网络平台、移动终端和数字媒体等,向小朋友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图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实验幼儿园老师在录制防疫绘本故事视频。
  丁根厚摄

  二月五日,在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天门镇西珑村,村医蒋辉在为从武汉回村的一家四口隔离人员随访量体温,宣传科学防疫知识。
  过仕宁摄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是近日热议的话题,在铺天盖地疫情信息的“轰炸”下,有的人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恐惧、失眠、抑郁等心理问题。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设立应对疫情心理援助热线的通知》,要求各地要在原有心理援助热线的基础上设立应对疫情心理援助热线,预防与减轻疫情所致的心理困扰,防范心理压力引发的极端事件。与此同时,全国多个机构、心理健康相关协会主动开设了心理热线。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在遇到重大的灾害性事件时,通常会出现不安、恐惧、惊慌等负性情绪反应,产生退缩和逃避等行为。会担心病毒感染会降临到自己或他人身上,会对家人不采取防护措施而感到委屈、伤心,会因为不知道疫情什么时候结束而焦虑,因为原先的生活、工作、社交节奏和计划被打乱、生活用品价格上涨等不稳定因素,感到烦躁、怄火、愤怒。

  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黄薛冰。黄薛冰表示,面对疫情,群众和医护人员都需要专业的心理支持服务。在争取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同时,需要及时有序开展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工作,引导人们消除恐慌心态,同步做好心理防疫。

  

  健康的心理

  可以促进人体免疫力

  记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不仅经受着躯体痛苦,而且有很大心理压力。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以及疾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患者不但面临生命危险,而且还担心与自己接触过的家人、朋友的安危,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对于每个患者来讲,这都是一场突如其来的人生危机。

  从心理角度看,患者会有哪些表现?

  黄薛冰:当身体遭受疾病时,保持健康的心理,这有助患者尽快从疾病中恢复。而当突然得知自己身患重病时,人们会出现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呢?首先是即刻反应,分为以下时期。

  (1)心理休克期:发热、乏力、呼吸困难等。被确诊患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时,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茫然失措,不知该做什么,出现一些无目的、下意识的动作与行为;或出现不真实的感觉,觉得一切发生在梦中,自己是一个旁观者。此阶段持续数天或数周。

  (2)心理冲突期:处于此期限,病人的特点是思维混乱,无法集中注意力,出现丧失感、无助感,感到绝望、抑郁、焦虑;仍不知如何面对现实,病前对今后所作的生活计划(如婚姻、家庭、工作、学业以及人际关系等)都被打乱;病人惶惶不可终日。这时候,病人会通过否认自己患病,怀疑医生的诊断来减轻心理反应。

  (3)退让或重新适应期:在回避的基础上,患者不得不开始接受现实。改变原来的生活计划,开始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与行为来适应患病这一现实。

  随着时间的推移,接受了患病现实,这时,患者的情绪反应变得突出。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点。

  1.行为幼稚,表现得像个小孩子,依赖他人,要求别人关心、照顾自己,生活被动。

  2.主观感觉异常,对身体内部各器官的活动特别关注,有多种不适感觉。

  3.情绪易波动,容易发怒,容易伤感,常因小事发火,事后又懊悔不已。

  4.有焦虑、恐惧反应及抑郁情绪。

  5.害怕孤独,特别思念亲人。

  6.猜疑心加重,对医护人员察言观色,担心病情变化被隐瞒。

  7.感到自卑。

  以上反应大部分人都会出现,属于人们面对重大疾病时的自然反应。当然,每个患者病后的心理反应不尽相同,这与病前不同的性格有关。

  一般开朗乐观的人反应程度轻,持续时间短;而悲观胆小的人反应较重。如果反应过于重,就会干扰其日常生活,造成失眠、食欲减退、懒动少语、甚至严重的抑郁,出现轻生观念等。这时,应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因为心理状态可以影响身体健康,健康的心理可促进人体免疫力,调动机体功能,在同样的治疗下,康复较快。作为患者,需要积极调整心理状态,减少不良情绪和行为。

  学会五招

  做好心理“自助”

  记者:患者如何自我调适,以减轻心理压力?

  黄薛冰:医务人员会提供常规的心理干预,但患者的积极“自助”也十分重要。我们每人面对危机时都有自己惯用的应付方法。其中有的是积极有效的,而有的是消极的,暂时能帮助个体渡过难关,但从长远看实际损害了心理健康,如一味逃避、抽烟酗酒,或干脆放弃、听天由命,都是不可取的。

  作为患者,首先要做的是适应住院环境和治疗过程,信任医务人员,积极配合治疗。其次,努力控制负性情绪,如悲观、自责、自怨、紧张;促进正性情感,如自信、乐观、勇敢等。

  我们具体可做的是:(1)正确估计处境的严重性。因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项重性传染病,患病后必须住院隔离,有一段时间远离家人,对此应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准备承受孤独。对于依赖性较重,年龄较小的患者尤为重要。

  (2)积极获取有关疾病与治疗的信息,正确评价自己的病情与估计预后。既不低估病情、满不在乎;也不要盲目夸张,认为一旦患病,必死无疑。目前为止,已有很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已经治愈,死亡者为极少数。学习相关医疗知识,学会自我医疗照顾,有不适则及时向医护人员反映。

  (3)学会表达内心的需要与感受。把无助、失望、不满等负性情绪及时发泄出来,不要闷在心里,担心别人嘲笑自己懦弱。可与病友沟通,交换情绪和看法,彼此间获得稳定的情感支持;或主动向医护人员咨询,获得专业指导。

  (4)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有限的生活目标。如怎样配合医院,尽早消除症状,恢复健康,这是当前最重要的事;而不必过多考虑院外的事情,如家人的安排,这是力所不能及的。

  (5)通过评价病情与估计预后,需要修改病前的生活目标,重建现实可行的未来生活目标。以前制定好的工作学习或人生安排可能因患病改变,为此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信心。面对疾病的侵袭,生命并非如人们所想,脆弱不堪;生命力的坚韧与顽强往往在最危险的时刻表现出来——只要您有一颗足够坚强与健康的心。

  积极与他人交流

  合理宣泄情绪

  记者: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反应。从疾病流行初期的不够重视、心存侥幸,到产生恐惧、过度紧张。社会大众应该如何做呢?

  黄薛冰:疫情中,人的身心会发生一些变化,都是正常的,这是人身体在为压力做准备,以帮助我们更好应对压力的表现,而不是意味着我们是脆弱的。我们要做的有以下几点。

  1.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性质,掌握流行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从正规渠道了解疫情和相关防护知识信息。不要因为报道的日益频繁就认为这个病有多么可怕,要知道疾病的实际严重程度不会因报道的频繁而加重,频繁的报道旨在能引起我们的重视,但没有必要因此产生恐慌。

  2. 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

  化恐慌为认真、科学、适度的个人防护,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避免到人多的地方。

  3. 有症状及时就医。

  若确定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人有过接触,一定要注意自我隔离和防护。注意将普通感冒、流感症状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做区分,不用急于去医院。症状温和(低烧、咳嗽、鼻涕、无征兆的咽痛)且没有慢性疾病的病人,可考虑自行隔离,注意做好防护,随时监测。若需要,进行专门的诊断检验。以此避免因为小感冒就医,感染新冠病毒。

  4. 接纳恐惧、紧张、焦虑情绪。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人们容易出现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这是每个人都会出现的一些情绪反应,是非常正常的,不是个人意志力不够坚定。

  5. 与他人多交流、积极寻求心理支持。

  疫情流行时,人们经常会感到自己孤立无援。这时建议多与朋友交流,相互鼓励,沟通感情,加强心理上的相互支持。同时也要注意避免无防护的面谈,鼓励通过电话、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方式进行交流,这样可以避免感染。

  6. 发现生活的积极意义,积极行动,避免消极行为。

  要积极地看待生活,善于发现生活的意义,并积极行动起来,该学习就学习,该工作就工作,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并注意放松,注意休闲和娱乐。要特别注意不要采取否认、回避、退缩、过分依赖他人、指责抱怨、转移情绪等不良应对方式。特别要建立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注意良好的饮食,保证睡眠,不要试图通过使用烟酒来缓解紧张情绪。更要注意不要出现发脾气、冲动伤人、自伤自杀等行为。在疫情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时,也不能盲目乐观、放松警惕、疏于防护。

  7. 寻求专业的精神心理卫生专业人员帮助。

  当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而出现恐惧、紧张、焦虑等严重应激障碍,或者是因亲人在疫情中病逝而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时,建议到精神专科医院找寻专业帮助或者拨打心理热线电话。

战胜新冠疫情 从“心”开始(健康直通车·第5站)
为无畏的“逆行者”减压
清肺去热 康健有效(杏林寻宝·中华传统医药漫谈)
责编:喻京英 邮箱:hwbjks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