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02月06日 星期四

难舍通城(旅游扶贫故事④)

刘建春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2月06日   第 11 版)

  图为空中俯瞰巴渝民宿。
  来自网络

  一个乡镇的特点,不在它的规模大小或繁华偏僻,而在是否有特色和情怀。重庆巫溪县的一个幅员100多平方公里、总人口不足两万的通城小镇,却让我住了一晚后有一种抑制不住的难舍之情。

  通城镇建于清代,地处巫溪县城东部,因湖北、陕西至巫溪的巫盐古道必经此地并直通县城而得名。

  走进通城,迎面扑来的是兰英大峡谷,其主峰阴条岭海拔达2700多米,巍巍耸峙,直插青天,被称为“重庆第一峰”。

  峡谷天险奇崛,深不可测,古木森森,飞瀑淙淙,云遮雾罩,景色壮观。尤其是秋天,满山遍野的红叶装点着大峡谷,如国画般气势恢宏。

  漫步通城镇高低不平的山路,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令人心旌荡漾外,更有特色的是依坡鳞次而建的巴渝民宿。从山上往沟里鸟瞰,18栋民居宛如镶嵌在青山绿野中的18颗熠熠闪烁的红色珍珠,分外夺目耀眼。

  据通城镇的朋友介绍,这18栋巴渝民宿由重庆巴渝民宿公司与长红村村委会以及该村17家建卡贫困户合作修建,采取以地入股、以房联营的模式,收益按比例分成。

  在房屋修建风格上,巴渝民宿融入了极具当地特色的元素。民宿屋顶为红瓦,墙体以乱石和水泥砌就,这是盛产碎石的当地传统建房风格,不但冬暖夏凉、且经久耐用。阳台为传统的走马转角,还保留了院坝、堂屋等乡村元素,是地地道道的农家小院。

  这18栋民宿,能提供的可不止是食宿,背后各有各的故事。16号楼的主人徐达才好客,喜欢跟客人聊当地的老故事,因此被称为“明达居”;9号楼主人唐宗银今年65岁,在村里德高望重,一家人上慈下孝, 被命名为“宗善居”……

  我住的是2号楼,取名“英华居”,门旁一副对联抓住了我的眼球:屋后松竹添秀色,门前梅兰吐幽香。主人是一个地道的中年农村妇女,聊天中得知她叫范绪英,出生在一个极其贫困的农民家庭,小学毕业因家庭困难无法继续上学而回家务农,后曾到广州打工。这次赶上了好政策,搭上了扶贫的专列,有了自己的一栋两楼一底民居。

  “真没想到,我这个穷农民,居然有了自己的小别墅。真不敢相信!”范绪英感慨地对我说。

  接过她送来的茶水,茶香弥漫,氤氲着整个客厅,我呷了一口:“这生意好做吗?”

  “刚开始,还不是太好,但现在客人越来越多,生意也会越来越好。我才做了几个月,月收入较以前翻了好几倍。”她笑盈盈地把房间钥匙递给我,“还有什么需要的,尽管给我说。”

  上楼,打开房间,屋里设施齐全,且干净整洁。阳台上、花盆里,各种松竹兰菊争奇斗艳,竞吐芬芳。屋外,一片片茂密的树林绵延至遥远的天边,葳蕤地铺展在崇山峻岭中,青翠欲滴。

  入夜,躺在温馨舒适的房间里,久久不能入睡。这片灵秀的土地有着太多的魅力。短短几年时间,巫溪县让一个地处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的国家级贫困县,重新焕发了生机。这18栋楼的故事正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次日一早,整理好行李刚下楼,范绪英便端上了一大碗热气腾腾的腊肉土豆面。“吃了再走,这可是我们地道的农家小面,但不知合不合你的胃口。”她轻声细语地说。

  院坝里,清新馥郁的空气沁人心脾,养眼的花开得正繁。品尝着香喷喷的小面,我心里热乎乎的。多好的农家人呀,谁说她没有文化,这就是精准的农家文化,不媚俗、不掺假、不虚伪,实实在在,是兰英大峡谷的灵气孕育出一方文化,也孕育出了山里人的淳朴、善良、厚道。

  临走时,我深深地呼吸着这里的新鲜空气,忘情地浏览着这里的山山水水。此时,红军住宅地、兰英大峡谷、18栋民宿……一一浮现在眼前,似乎是在无声地向我展现着未来美好的前景。

  

徒步青州(行天下)
冬色满园走金陵
难舍通城(旅游扶贫故事④)
三门品海
责编:刘发为 邮箱:rmrblyt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