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01月13日 星期一

听夜间工作者讲述他们的故事——

夜深了,是谁在守护万家灯火

本报记者 姜忠奇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1月13日   第 05 版)

  凌晨3时,北京夜路公交车上坐满代驾司机。
  本报记者 高 乔摄

  正在“听漏”的蒋观琪师傅。
  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禹通市政工程有限公司供图

  凌晨三点,北京三联韬奋书店(三里屯店)灯火通明,读者正在阅读、选购图书。
  本报记者 姜忠奇摄

  下班的人如倦鸟归巢,城市“夜行人”的工作才刚刚开始。代驾司机范师傅穿梭在大街小巷,随时准备为夜归人“保驾护航”;听漏工蒋师傅手持听音杆给地下水管“听诊把脉”,用耳朵保障城市的供水安全;“深夜书房”的小杨开始给顾客找书、收银,以整夜不熄的灯光为读者送上温暖和希望……

  “夜间经济”兴起,生活服务保障有了更高需求;城市机器的运转,同样需要有人在夜间奋力坚守。正是因为这些不同岗位的夜间工作者各司其责、恪尽职守,我们的城市才会在昼夜流转中闪耀出斑斓色彩。他们是城市夜晚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他们披星戴月,在夜晚成就着不一样的精彩。

  

  “作为代驾司机,就要把客人安全送到”

  “干代驾,那太有意思哩!”

  为啥有意思?“一是啥车都能开,啥车都得会;二是啥人都能见着,啥事都能遇着。”代驾司机范师傅在北京簋街,哈着寒气告诉记者。

  凌晨1时,零下10摄氏度。簋街依旧人流如织、一片红火。范师傅身穿蓝色工作服、胸前佩戴工作证,折叠电瓶车的车把上,还挂着一副厚手套。“已经等顾客15分钟了。长的时候,一两个小时、三四个小时都有。”

  范师傅老家是河南安阳,来北京打拼十多年了。搞过装修、干过工程,前两年听说人们的夜生活越来越丰富,当代驾有时一晚上能赚三四百元,于是又转行做起了职业代驾。

  “别的咱也不会,就会开个车。”范师傅搓搓手,笑着说道。

  不过,范师傅发现,代驾行业听起来不错,但真干起来可不那么容易。

  哪里不容易?昼伏夜出的作息时间,就让好多人吃不消。

  据范师傅讲,晚上七八点左右开始“出活儿”。他一般晚上7点上班,一干就干到凌晨3点多。节假日,尤其是快到年根儿的时候,甚至能看着太阳出来。

  在范师傅看来,比昼夜颠倒更难熬的,是深夜里凛凛寒风。他指了指自己说,羽绒服里面还套着冲锋衣、羊毛衫,里里外外裹了四五层,腿也臃肿得像个石墩子。但不管穿多厚,在外面站上两三个小时,也准保被寒风打透。

  实在冻得发麻,范师傅就到饭店里躲一躲。可他脸皮薄,能在外面挺着,就说啥也不进去。“为啥?对客人也要有礼貌嘛!你进里面人家也不方便。”

  回家的路,是范师傅每夜工作必须跨过的另一道“坎儿”。“唉呀,从房山、燕郊各个方向往回赶,太正常了!”近的,有机会赶上40分钟一趟的夜路公交车;远的,只能凑三两同行一起,拼个车回来。

  但不管多不容易,范师傅都不忘自己的职责——“咱作为一个代驾司机,就是要平安驾驶,把客人安全送到。”

  不过,代驾有时不止开车那么简单。好几次,顾客在车上睡着了。一睡就是几个小时,怎么叫都叫不醒。这时候,范师傅反而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好多人喝了酒,身体不舒服。你必须观察他的状态,千万不能有个三长两短!”

  范师傅的担心可不是多余的。在他的同行中,不少人都有过拉着客人奔医院的经历。

  也有客人在酒精的作用下,变得暴躁起来。范师傅就遇到过两次。客人借着酒劲,无缘无故地指责他开车不稳、不认路,甚至破口大骂,还想动手。范师傅有委屈,但也没办法。“人家喝多了。吵一架,犯不上。”

  “但99%的客人,都是很有礼貌的。”范师傅说。

  年关将至,范师傅早早便开始抢春运的火车票,说啥都要吃上一口大年三十夜里的饺子。讲起老家,他眼睛里写满自豪。“安阳出甲骨文、司母戊鼎,而且是六大古都之一。还有岳飞故里,都是安阳的!”

  “喂,你好!我已经到定位这儿了。好,我再往前走一走……”范师傅放下电话,扎紧手套,跨上电动车,准备向顾客的位置驶去。

  临别前,他拉开斜挎包,从里面抽出一副手套,塞给记者说:“你骑车回家,我给你副手套,别冻着!”

  “咱们是供水人嘛,这些事情责无旁贷”

  寒冬深夜,在范师傅为乘客“保驾护航”的同时,蒋师傅正用耳朵给供水管道“听音诊脉”。

  蒋师傅,全名蒋观琪,是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禹通市政工程有限公司东四维修所的一名管道听漏工。从1983年正式工作算起,他和自来水已经打了快40年的交道,专职从事听漏工作也有10年了。无论自来水管道哪里渗水漏水,肯定逃不过蒋师傅的耳朵。

  令人好奇的是,自来水管道深埋地下,蒋师傅是咋做到用耳朵为这些“城市血管”听诊把脉的?

  “听漏,主要还是以听音为主。”蒋师傅打开工具箱,摆起了自己的“十八般兵器”——听漏仪、听音杆、传感器探头……

  蒋师傅讲起听漏的学问:一般先利用相关设备,一个井盖一个井盖地排查,根据听到的漏水声确定漏点的范围。

  发现漏点仅仅是第一步,重要的是准确判断漏点位置。如果仪器测不出来,蒋师傅就得凭借带着的听音杆等家伙什儿,在地上一点一点“摸”。实在确定不了,还得在地上打一个小孔,扎到管子上去听。“有的漏,一小时就能找到;有的漏,可能得折腾一两天。”

  维修所技术科科长韩毅笑着形容蒋师傅:“一个漏找不着,他自己心里都不踏实;这个漏要是解决不了,他自己都睡不着觉。”

  由于白天交通流量大、有噪音,听漏工大多需要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开展工作。

  但听漏时常需要撬开井盖“侦听”,难免在深夜发出点声响,可总有人偏偏不理解。“甩片汤话的有,不让干活的也有。我们只能尽量小心,挪井盖时一点点蹭出来,别发出太大声音。”

  谈到这里,蒋师傅也没有刻意强调这些委屈,只是淡淡地说:“习惯了,自己安慰自己吧。不管别人说什么,我们这儿的职工从来不还口。”

  夜间听漏,还有凶险的时候。每次在马路上作业,蒋师傅和同事们都会把水马、标志灯、闪灯等一一放置好,还有人专门在旁边挥舞荧光棒。即使这样,有一次一辆车还是直接从辅路冲了出来,把发电机都给撞飞了。“挺危险!现在我们都拦得远一点,防止车开到跟前才看见我们。”回想起来,蒋师傅依然心有余悸。

  “听漏,最重要的还是经验和责任心。”韩毅指出了听漏工身上最闪亮的品质。记者看到,这份责任心正在一代代首都供水人的身上传承。

  “以前条件很艰苦。老师傅们经常挎着锹、镐、工具兜,骑着自行车就出去了。但人家兢兢业业,从来没有怨言。”蒋师傅回忆起老一辈供水人,“咱们得学习老师傅身上的品质。”

  现在也一样。一遇到急难险重的活儿,无论是公司的经理、书记,还是维修所的所长、科长,都立刻赶到现场盯着。“没人说今天休息或者天太晚了、我不去了。从来都没有。”蒋师傅说道。

  蒋师傅介绍,维修所内的员工都是24小时随时待命。“有时候骑车到半截又给叫回来了,有时候半夜打电话也得过来。”到了春节等重要节假日,他们更要坚守在一线。

  “咱们是供水人嘛,这些事情责无旁贷!”蒋师傅说。

  “当城市进入午夜,书店就是灯火”

  2020年元旦凌晨3时,刚刚跨入新年的北京三里屯已经褪下了白日喧嚣,三联韬奋书店点亮起夜间灯火。

  接过书本、扫下条码、敲击键盘、回应询问……动作一气呵成,服务热情周到。如果不深入了解,一定不会发现,收银员小杨来到书店工作还不满一个月;也大概猜不到,小杨的上一份工作,做的还是软件测试员。

  隔行如隔山。小杨为啥转行来到了“深夜书房”?

  谈到这次工作选择,他腼腆地笑了笑,解释称:其实自己一直都有想在书店工作的愿望,如今正好有了这样的机会。夜晚的顾客比白天少一些,先在夜班锻炼锻炼。

  在小杨看来,做这份工作很有成就感。“只要自己喜欢,干什么都高兴。”他讲这话时声音不高,语气却很坚定。

  但熬夜的生活,有那么容易适应吗?

  “熬夜还是有点累。”小杨介绍,书店的夜班一般从晚上9点持续到上午9点。“要是天天上夜班可受不了!好在我们有俩班,一天一倒,第二天还能多睡会儿觉。”收银台紧挨着书店大门,小杨边讲边裹紧了外套。

  前半夜,顾客络绎不绝。小杨收银、找书、答疑解惑,忙得不亦乐乎。除了小杨,店里还有一名咖啡师、两名图书专员。4名员工,一同在跨年夜里为“夜读人”撑起这间书香港湾。

  放眼望去,灯火通明的书店在深夜里依然座无虚席。有人缓缓踱步,不时翻翻看看;有人啜着咖啡,面对电脑手指翻飞。记者沿着楼梯拾级而上,发现还有一些顾客或坐或卧,或浅声交谈,或专心阅读。

  几番攀谈下来,记者发现,除了深夜看书的人,很多人是在书店自习、加班、约会,甚至睡觉过夜。“只要他不干扰别人,不管看不看书,都可以进来。毕竟大家都不容易。”小杨说。

  书店的留言墙上,还编织着大家五彩缤纷的梦想。“希望明年的今天,我的事业会突飞猛进!”“再来北京,书店不是网红打卡地,是进步的阶梯!”“愿我的梦想和未来,扎根北京!”……

  后半夜,顾客渐渐稀少,小杨就自己坐在前台,端本书看。“我看不了太学术的书,看会儿就睡着了,就看点小说什么的。”他又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窗外夜色如水,手上满纸墨香。虽然没有激动人心的跨年倒数,但这间书店用整夜不熄的灯光为读者送上了希望和祝福。望着正在忙碌的工作人员,记者不禁想起三联韬奋书店宣传册上的一句标语——“当城市进入午夜,书店就是灯火”。

夜深了,是谁在守护万家灯火
责编:张一琪 邮箱:rmrbzyq@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