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12月27日 星期五

广西兴安

留下乡愁日子美

张云河 蒋甲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12月27日   第 12 版)

  “奶奶,三伯来电话了,这个周末要回来扫银杏叶子呢!”蒋小芳贴在83岁的奶奶耳边大声说,眼里满是渴望。

  “回哦,你看这棵银杏,已经300多岁了。你三伯出去51年了吧。”奶奶望着银杏树,像是自言自语。

  银杏树下,“老家”系列味道浓

  广西兴安县高尚镇堡里村的大道小径,被金黄的银杏叶铺得满满当当。屋前有大树,树下有人家。每当此时,大大小小的村屯,古老的银杏树下,村民们摆起长桌,在甜香的银杏酒里播洒着思念和牵挂。浓浓的乡愁使得外地来的游客流连忘返,也把不少漂泊他乡的兴安人“牵引”回来。

  小芳的三伯与蒋开儒先生一个村——兴安县高尚镇堡里村。近年,蒋开儒先生每年回来“探亲”,村里的大喇叭里经常播放他作词的《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两首歌,村民也是踏着新时代的节拍建设着家乡。

  “黄叶漫天,乡愁弥散,老家的味道浓呀!”兴安的银杏是出了名的:登记在册的300年到500年的银杏树6棵,100年到300年的848棵,被称为“银杏之乡”。

  路不好,没人来看这好景色。5年前,通往乡里的路坑洼泥泞,30公里的路,车子要“摇摆”一个多小时,村民称为“泡泡车”。

  先得把路修好。2015年,一条全新的旅游公路——兴安至阳朔旅游通道开通。秋冬银杏叶满村、夏日荷叶映朝阳的“桂北老家”旅游精品线路应时而起。高泽、张家崎、江村、堡里、山湾……全县50个自然村成为“桂北老家”旅游带上的明珠。

  还得整治环境。进村的小道变成了能进小车的水泥路,银杏树下泥泞小径改成了鹅卵石小道,破旧的避雨亭建成了精巧漂亮的八角亭,村后的山顶上建起能俯瞰全村的观景平台……

  文旅结合,旅游线路更红火

  “来耍的人拍拍照就走了,不划算啵。”高尚镇西河村委主任周忠玉见过世面、点子多:“现在的旅游要的是文化!”

  “我们不缺文化!”村里人自信满满。

  花鼓戏、桂剧、蒋开儒的歌是兴安人的文化大餐。银杏林里走久了,就在老乡家里坐下来听听戏唱唱歌,饿了有点心,香味扑鼻的油茶、柴火熏得黑黑的腊肉、热腾腾的红薯、金黄的玉米、甜甜的葡萄和百香果,三下两下,就上桌。

  “香脆的花生、黄豆,与捣成浆汁的茶水煮开,在口中打两个转,保证你能找到老家的味道呢。”近60岁的黄丽娟大妈笑着招呼客人,手中提着铁锅,油茶还冒着热气。

  近些年,“桂北老家”旅游线路日渐红火。高尚镇、崔家、漠川、白石等几个山区乡镇,有30个自然村被列入“老家”系列“特色村”,12个村被认定为“景观村”,秦家大院等被列入桂林市的特色文化名村。

  据旅游部门统计,今年以来,“桂北老家”的游客人数达22万多人次,旅游收入超过1300万元,收入是3年前的3倍多。

  科技种植,增收何必走他乡

  时令已是仲冬,兴阳旅游通道两侧的田里却是一片葱茏,一排排的是即将收获的甜玉米。甜玉米高高的秆,迎风而立,一阵飒飒的声音,像极了北方的青纱帐。

  “现在,我们的田,冬闲不闲。它和我们一样,整年都为了增收致富不闲着。”县里的科技特派员黄翔看着满垌青青的玉米田,很是得意。这几年,桂林市和兴安县的科技特派员实施高效农作物的试验和推广:“水稻+甜玉米+白菜”——稻菜双收;“水稻+秋马铃薯”——稻薯同增;“水稻+再生稻+鱼”——鱼米共生;“稻+米(甜玉米)+菜(菜心)+花(观赏菜花)+肥”——粮菜齐收,依靠科技兴农,兴安人的钱袋慢慢地鼓了起来。

  兴安有6万亩这种“稻+”模式的高产田,每亩比单种水稻增收近6000元,还达到了以田养田,以田肥田的目的,生态化种植已成为兴安脱贫致富的新方式。去年600多名到广东打工的年轻人被“召唤”了回来。

  “在家可以种田赚到钱,有点空还能到县里的‘扶贫车间’打工挣钱,何必远走他乡呢?”曾到广东打工的贫困户唐亮,家里刚收获了3亩柑橘,每亩有近1万元收成。现在天冷,农活稍停,他就在一家水果加工企业做零工,一天有150元收入。“我觉得还是家乡好!我还真离不开家呢。”

  截至目前,兴安县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5.3%降至0.22%,累计实现5011户17159人, 25个贫困村摘帽。兴安县委副书记黄小桂深有感触,“我们把有劳力能做事的贫困户和村民吸引回来,提供条件就近务工。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百姓富了,日子也就更美了。”

冬樱花开
2020,中国旅游会更好
留下乡愁日子美
好景“留”天鹅
责编:尹 婕 邮箱:rmrbyinji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