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人们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老科学家相继辞世,学术成长资料大量散失,如果不及时抢救,会有更多的记忆和事迹成为遥远的绝响。于是,中国科协联合中组部、教育部等10多个部委共同开展“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以下简称采集工程)。经过近10年努力,目前已采集了500多位中国科学家的学术成长资料,积累了一大批实物和研究成果,被誉为“共和国科技史的活档案”。
今年9月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共和国脊梁”科学家绘本丛书,就是在采集工程的基础上面向儿童的一次再创作。丛书率先推出8位中国科学家的故事,既有大众耳熟能详的竺可桢、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也有许多人不那么熟悉的何泽慧、吴征镒、刘东生、梁思礼。
可以说,这套丛书填补了用绘本形式记录中国科学家成长经历的空白,也擦亮了很多理应被关注却不太被关注的科学之星。
是的,我想用“星”来描述这些科学家。他们有些人曾在星空下做科学研究,有些人的名字被用来命名小行星,还有些人虽然跟星星没有直接关系,但他们和其他科学家一起,组成了近现代中国群星闪耀的科学家方阵。
此前的中国原创绘本中,更多的是表现以情感见长的故事,感性多一些,真正彰显科学精神和理性思维的故事比较少。而这套科学家绘本用文学的语言生动、流畅地讲述科学家的故事,让科学话题变得更有温度和感染力,再加上各具风格的图像语言,给原本略显沉闷的写实故事增添了浪漫色彩,又符合儿童的审美接受习惯,很容易俘获少年儿童的心。
大约在2018年初,我作为绘本顾问到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与10余位年轻的科学史研究者分享绘本创作的经验。后来,他们中的多数人成为这套科学家绘本的主要文字作者。正因为他们本身对科学家颇有研究,所以尽管《中国的“居里夫人”》里没有一个字提到何泽慧梳着两条大辫子,但画面还是精准地把握了这一人物细节。这套绘本的每一个细节都饱含着严谨的科学作风,聚焦每一位科学家成长中的高光时刻,它能在最短时间里有效击中读者的心灵,来一场精神的洗礼。
但这套绘本没有止步于此。在每一个成长故事的背后,还附有一篇精炼的科学家小传,从而把每一个被高度提纯的人生在某种程度上拉回真实;小传后面还有年谱,一条笔直的线横跨在纸页间,从科学家的出生到近况或到生命的终点,大大小小标注了20多个重要的人生节点。面对这一条条刻尺般的人生轨迹,我们看到的是老科学家为事业献身的一生。
这套绘本并不是要鼓励每个孩子一定要成为科学家,而是从这些科学家的人生经历里见证科学的力量、榜样的力量,从而思索自己想要一个怎样的人生,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用这样一套绘本向祖国献礼非常独特,也很有意义。因为老科学家是新中国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是闪耀于天空的群星,更是共和国的脊梁。
(作者系儿童文学作家、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