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主题为“构筑人道桥梁”的人道交流合作国际研讨班在江苏苏州大学红十字国际学院开班。此次研讨班由红十字国际学院承办,加拿大、伊拉克及中国等12个国家的红十字会代表及学员共70多人参加。
协同推进人道主义行动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副主席陈竺出席开班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陈竺在演讲中指出,此次研讨班恰逢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成立100周年之际,以这样的方式相聚在一起,是为了致敬付出心血、智慧和生命的先贤们,致敬红十字运动共同的组织联盟,致敬共同守望的人道初心。希望大家通过红十字国际学院这个交流的桥梁和平台,凝聚共识,收获经验,增进了解,加深友谊,进而站在一个新起点推动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的发展。
陈竺说,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复杂严峻的人道主义危机,红十字运动成员要彼此增强沟通交流,充分认识联合行动的必要性和急迫性,重新定义和谋划全球人道事务分工,形成人道资源多方供给、人道行动协同推进的多元治理格局。
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副秘书长亚甘·查普干说,国际联合会即将召开第22届代表大会,大会将通过“2030战略”,将其作为国际联合会和成员国家红会未来10年的发展指南。国际联合会将继续支持国家红会发展成强大而有效的本地行动者,激励和动员志愿者开展人道主义行动。
加拿大红十字会主席康纳德·苏维、伊拉克红新月会主席亚森·阿拔斯、马海德基金会理事长周幼马、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代表处合作部主管基拉·苏莱曼扬及各国红会代表围绕“‘一带一路’人道合作”“武装冲突中的人道主义行动”“亚太地区人道事业的机遇与挑战”等主题展开分享、研讨和交流。各国红会代表还参访了苏州红十字社区工作站。
搭建人道事业传播桥梁
此次国际研讨班举办期间,《劫难之后:从1937南京记忆到1949文明的庇护——纪念日内瓦公约签署70周年》主题展览在苏州大学博物馆开幕。该展览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红十字国际学院、江苏省红十字会和南京市红十字会共同主办。展览分4个部分,依次为“庇护文明的共识”“尊重生命的人性底线”“跨越国界的人道自觉”“劫难后的链接”。参展人员将对人道主义精神的呼唤与弘扬书写在志愿者折叠的纸船上,并放入“人道之泉”,希望“用人道的温度,融化间隔的坚冰”。
苏州大学党委书记江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表示,期待通过此次展览,为人道事业搭建传播的桥梁,重申只有行动才是庇护生命的信条。
链接
红十字国际学院是一所专门致力于红十字运动理论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播、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的教学科研机构,今年8月31日在苏州挂牌成立。学院建立起包括应急管理、灾难医学、急救医学、老年医学、社区发展、社会工作等在内的综合性人道学科体系,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人道行动方案,面向志愿者以及社会公众开展人道主义教育和社会工作技能培训,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