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11月21日 星期四

探幽柘沟古镇

乔 赞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11月21日   第 11 版)

  柘沟烧陶的窑洞
  来自网络

  《史记·五帝本纪》载:“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历山谓何地,雷泽谓何地?河滨亦谓何地?

  据考证,河滨乃今之柘沟,山东泗水县城西北约十里处,傍泗河依凤仙,因柘树而得名。虽叫柘沟,柘树却不多,真正柘树多的地方仅在凤仙山地界。

  柘沟多的是陶土,方圆十几里,绵延至曲阜地界,都是厚达数米的五色土。白的、红的、黄的、灰的、绿的,不用刻意探求,拿起铲子轻轻拨开杂草,稍用力铲下,就能挖出优质的陶土。

  柘沟因陶而盛,素有千年古镇之称。过去,这里陶土质优量大,几乎每家每户都在从事制陶行业,大窑炉小作坊应接不暇。

  相传制陶业鼎盛时期,这里十步八步一窑,三步五步就有一个小作坊。不管是从金庄经杨柳,还是从县城过中册,一路走来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景象,街角院落摆满了瓶瓶罐罐,大缸大瓮。

  路上过来,随便找一个人问一句,哪里的大缸好?那人定会利索地放下手里的活计,甩甩手笑脸迎上来,大着嗓门回答道:“要说这大缸,还是咱们柘沟的好,十里八乡都有名呐。”

  一进柘沟地界,此起彼伏的“开窑”“封窑”的吆喝声,保准不停地往你耳朵里钻。

  至于柘沟的制陶行业兴起何时,估计谁也说不清楚。从地图上看,柘沟位于泗水、宁阳两县交界处。泗水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是泗河文化的发源地,宁阳则浸润在大汶口文化的深远影响中。儒家文化重礼数,陶器又是大汶口文化的主要代表。这么说来,柘沟的制陶文化就可以追溯到大汶口文化时期。

  制陶是个手艺活,父传子子传孙,师傅带徒弟,徒弟带徒孙,没个三年五年学不懂里面的道道儿。柘沟的匠人们格外讲究制陶的仪式感。制陶是每家每户的生计。以往,每逢开窑封窑抑或是逢年过节,匠人总要摆酒菜,敬天敬地祭窑神。柘沟的制陶工艺代代相传,传承至今。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柘沟大缸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参差的大缸碎片,依旧错落地堆砌在百姓墙头上,成为美好的乡愁记忆。

  说起柘沟,就不得不提鲁柘澄泥砚。“澄泥砚另有制法,其地道的制法因为是秘方,到宋代已几近失传。”魏美月先生在《澄泥砚》中的论述,似乎已经对澄泥砚的前世今生盖棺定论。备料、澄泥、成坯、雕刻、装窑、烧结,不服输的退休干部杨玉祯以柘沟人独有的韧劲,经历了无数试验、失败、再试验,让几经失传的澄泥砚重新焕发生机。

  现如今,鲁柘澄泥砚已成功开发研制出十多个花色、200多个品种,成为文人墨客所喜爱的馈赠佳品,远销海内外。

  温润如玉、含津益墨,声若金石,这是澄泥砚的个性特质,更是柘沟人的精神所在。

千年银杏的烙印
让森林走进城市(旅游漫笔)
探幽柘沟古镇
徜徉花海
晴日畅游开封府
责编:刘发为 邮箱:rmrblyt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