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11月19日 星期二

“救命神器”如何发挥“神奇”?

AED:更多设备能用 更多百姓会用

本报记者 刘 峣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11月19日   第 09 版)

  在安徽合肥地铁1号线合肥南站站厅内,志愿者在准备即将投入使用的AED急救设备。
  新华社记者 张 端摄

  浙江省东阳市红十字应急救援队队员为企业员工进行AED使用培训。
  包康轩摄(人民视觉)

  在不久前举行的2019北京马拉松赛上,赛事组委会配备了50台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以供参赛跑者的急救之需——近年来,AED已成为各地马拉松比赛中的“标配”。这一“救命神器”屡显神威,挽救了多名心脏骤停跑者的生命。

  AED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能够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并通过电击除颤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由于操作方便,知晓使用方式的非医务专业人员同样可以轻松上手。

  尽管AED在急救中的价值得到了更多认知,但在日常生活中,AED的身影仍然难寻;在实际操作中,敢用、会用AED的民众依然寥寥。因此,增加设备数量与加强培训同样重要。

  

  简单易用 

  显著提升救活概率

  “发生心源性猝死时,最有效的救治手段就是心脏除颤和心肺复苏。”李然是一名医生,也是一名持有专业急救证件的AED志愿者。她说,如果能够在心脏骤停后及时进行除颤等正确的急救方式,就能够为后续的治疗赢得时间。

  AED设备之所以被称为“神器”,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够显著提高生存率。研究发现,如果在心脏骤停的1分钟内使用AED对患者电击除颤,救活概率为90%。有国外的研究报告显示,在院外心脏性猝死的病人中,只使用心肺复苏急救的生存率为14%,同时使用心肺复苏和AED除颤的生存率能够上升到23.4%。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流行病学统计数据,我国每年死于心脏骤停的总人数约为54.4万人,相当于每分钟有一人发生心脏性猝死,其中90%发生在院外。如果没有院前急救,抢救成功率极低。因此,在交通枢纽、商场、景区等公共场所配置AED,是目前国际上提高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的有效手段。

  虽然听上去很专业,但AED的使用并不困难。普通民众只要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以上手操作。AED可以自动分析患者的心律,判断其是否需要电击除颤。操作者只需根据语音提示,按压按钮就可进行电击。如果心电图检测结果认为不需除颤,即使按下按钮也不会放电。

  广泛普及

  政府引导民间参与

  AED从哪里找?如今,民众身边的AED设备正在增加。

  近年来,我国在主要城市的大型交通枢纽及人流密集型场所陆续开展AED配置工作。2015年,上海市红十字会系统启动试点设置AED项目。目前,上海市是我国公共场所设置自动体外除颤器数量最多的城市。

  在深圳,当地政府于2017年推出“公众电除颤计划”,计划由政府财政出资购置5000台AED,在5—10年内实现每10万服务人口配备100台AED的目标。

  在北京,今年正式运行的大兴国际机场目前已安装了40台AED,首都国际机场也已配置了69台。北京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除机场外,还将利用3年时间在火车站、长途客运站和全市390余个地铁站以及公园、景区、大型购物商场等公共场所按照标准配置AED,并出台相关标准。

  据了解,近一年来,福建厦门、四川成都、浙江瑞安、江苏无锡、陕西西安等地均逐步在公共场所投放安装AED设备。

  尽管如此,与一些发达国家的AED配置数量和密度相比仍有差距。在美国和日本,每10万人拥有的AED数量已超过300台。而在我国,每10万人平均只有几台。

  专家建议,急救设施的普及,应该由政府引导、民间参与。急救科普专家张元春认为,目前AED等急救设备,仅在部分公共场所进行了配备,其他地区仍处于依靠捐赠的状态中。他说,政府对公共场所的AED配备应制订强制标准,并鼓励企业、酒店等单位自己配备。

  加强培训

  校园发力共同推进

  “虽然我知道AED的使用方式,但是真到了关键时刻,恐怕还是不太敢。”媒体人林佳曾在几年前参加过红十字会的培训,持有急救证。但她表示,自从拿到证件后,并没有碰到过急救场景,也没有机会再去训练。时间一久,即便有急救证,自己也不会贸然施救。

  虽然配备了AED,由于公众知晓率低、急救知识普及率不高,“救命神器”未必能及时派上用场。尽管简单易用,但由于缺乏知识普及和相关培训,AED的应用之路依然漫长。

  记者了解到,目前与AED相关的急救培训机构正在逐步增加。除了红十字会和医疗机构的急救培训外,还有不少商业培训机构提供的专业急救课程。在这里,报名者可通过一定学时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心肺复苏、AED使用等急救知识,并考取美国心脏协会(AHA)认证的急救证书。

  同时,按照急救培训的要求,即便考取了急救相关证书,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复训,以保证技能的娴熟和急救知识的更新。对于一般公众来说,这样的要求很难达到。

  如何让更多普通民众了解AED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具备使用AED的能力?有急救专家指出,除了依靠急救中心、红十字会、医疗机构和一些社会团体来做科普之外,政府、行业和全社会应该共同推进,促进急救常识的普及。

  国家卫健委表示,中国高度重视AED使用的相关培训工作,已将AED的普及纳入健康中国行动。下一步,将积极推动健康中国行动落实,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等部门进一步加强合作,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加大AED配置投入,开展AED和心肺复苏的普及性培训,科学规范指导AED布设使用,积极推动AED普及,营造公众参与急救的社会氛围。

  专家建议,年轻人对急救知识的兴趣和技能的掌握,关乎未来的急救、自救水平。要想真正让AED知识走进寻常百姓家,需要让急救知识进单位、进校园,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或培训。

  今年3月,清华大学启动了校园PAD(公共电除颤计划)“黄金急救”计划,得益于校友捐赠的341台AED设备和10台训练机,对校内学生、教职工开展相关培训。5月,一名清华学生遭遇心脏骤停,正是在AED的帮助下,为后续的抢救赢得了时间。

  自今年开始,浙江杭州开展了中学应急救护普及行动,提升师生的急救理念和技能,培训内容涵盖AED使用等应急救护的各个方面,初中和高中学校每校应急救护师资培训证持证教师分别不少于2名和4名。

AED:更多设备能用 更多百姓会用
我国明确24项医改任务目标
消费强劲凸显健身热情(七彩絮语)
江苏医疗风险分担高峰论坛举行
责编:刘 峣 邮箱:onionliu@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