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10月10日 星期四

自敬赢尊重 真诚促交往(征文·跨越太平洋的记忆(8))

乐桃文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10月10日   第 08 版)

  2018年5月乐桃文(右四)陪同犹他州参、众两院议长联合率领的议会代表团访问中国期间,与代表团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合影。

  2015年10月,美国盐湖城举行招待会,欢迎到访犹他州的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一行。
  图为崔大使(左)向乐桃文赠送中国驻美大使馆新馆落成纪念册。

  35年前,我来到美国犹他州杨百翰大学,开始留学生活。那时的犹他州几乎见不到华人,互联网、手机、微信等现代交流工具也还未面世,就连座机电话在中国寻常百姓家中也属稀罕物。因此,那时与国内亲人联系的唯一途径便是书信,一个往返便需个把月,偶尔还会发生书信丢失的情况。那时的太平洋实在是太宽了!

  所幸的是中国驻美大使馆为我订阅了一份人民日报海外版。虽然由于路途遥远,报纸通常延后送达,但不论多忙,我都会如饥似渴地阅读报纸上的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话、每一个字。对于第一次远离祖国、远离亲人的年轻的我而言,人民日报海外版便是我的国、我的家。

  那时我有3位室友,包括两名美国同学和一名加拿大同学。美国同学中有位博士生,长我7岁。也许因为年长,他喜欢为我们“立规矩”,又常把那位加拿大同学用而不洗的餐具算在我头上,还不愿听我解释。有天下午,我在餐桌边埋头读报,他又在一旁“无理取闹”般地唠叨餐具之事,我没搭理他。见我不接他话茬,他恼羞成怒,一把抢过我的报纸,揉成一团,扔到地上。

  那不仅是我的报纸,那是我看得比生命还宝贵的家与国啊!我一个箭步冲到他面前,右手指着地上的报纸,厉声喝道“Pick it up(捡起来)!”不知是他瞬间良心发现、是我当时神情太吓人,还是因为他前一天在学校联欢会上看过我打拳的本领,他立刻弯腰拾起报纸,一面忙不迭地试图抚平报纸,一面连声道歉。事后,他得知这份报纸对于我的特殊意义后更是懊悔不已,我也真诚地原谅了他。从此以后,他不仅再也没责怪过我,还会经常关心我,我们也逐渐成为了好朋友。

  1993年前后,一位美国消费者由于自己的误判,向当地报纸“投诉”一家中餐馆存在卫生问题。一时间,不明真相的当地美国民众群情激愤,开餐馆的华人同胞百口莫辩,不仅餐馆濒临关张,店主自己也一度万念俱灰,甚至萌生轻生念头。在走访当事人、了解事实真相之后,我立刻给自己所在公司的数百名员工写信说明真相,并通过他们向当地各界澄清事情原委。很快,许多美国朋友给我回信,除了致谢,还纷纷表示会带家人前去就餐。就这样,这家中餐馆度过了最困难的日子,重新获得了顾客的信任。

  1996年,我在南犹他大学任教。一位负责全校“荣誉班”协调工作、手握我“终生教授”评审权的美国教授邀请我给学校“荣誉班”举办讲座,我欣然应允。但当得知他希望我在讲座中按照当时美国媒体的偏见去“评说中国人权状况”时,我断然拒绝,并耐心向他说明美国媒体的认识偏差。虽然他因此取消了讲座邀请,但在日后的交往中,我明显感到他对中国和对我的尊重增加了许多。

  常言道:自敬,则人敬之。在中国如此,在美国亦然。随着时间推移以及与美国各界人士交往加深,我深切感受到,绝大部分美国民众是友好的,有时只是由于缺少了解,加之某些西方媒体的刻意误导,才令一些美国民众对中国产生误解。只要我们以诚相待,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努力用他们听得通、听得进的语言去沟通,误会和偏见最终是能够消除的。正因如此,数十年来,我与美国各界民众真诚交往、坦承交流,利用一切机会向他们介绍真实的中国和中华文化,推动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友好交往。

  30多年来,我应邀向许多学校和社会群体介绍中国和中国文化,多次协调并参与中美间的代表团互访。2006年初,在中美双方有识之士的鼓励、支持和帮助下,经过近两年的努力,美国犹他州议会与中国辽宁省人大正式建立了中美间第一个省州立法机关友好交流与合作关系,这其中有我出的一份力。13年来,我参与协调并全程陪同双方立法机构高级代表团互访,还推动双方在教育、经贸、旅游等多个领域签署了合作协议。

  2008年春,曾在我陪同下访问中国的犹他州资深参议员史提芬森有感于在中国的见闻,在犹他州议会全会提案,要在州内中小学开展中文教学工作。州议会经辩论通过该法案,并于同年秋季正式启动首批中小学的中文教学工作。3年后,我和史提芬森参议员在犹他州教育厅相关负责人的陪同下,抽样考察了犹他州各地中文教学情况,并提出了参考意见。根据我们的建议,犹他州决定把主要精力投放于浸入式中文教学工作。今天,犹他州不仅学中文的中小学生人数可观,其浸入式中文教学工作也在美国得到了卓有成效的开展,中小学生的整体中文水平在全美名列前茅。

  旅美侨胞了解中美两国国情,深谙两国的语言与文化差异,促进中美两国和两国人民友好交往责无旁贷。身居海外的中华儿女,犹如中华民族的和平使者,有责任架起中外之间一座座理解、尊重、信任的友谊之桥。

  (作者系美国犹他州科学院商学部主席、中华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海外列席代表)

自敬赢尊重 真诚促交往(征文·跨越太平洋的记忆(8))
一段意大利的“艺术交换”之旅
漫步利物浦街头
责编:孙亚慧 邮箱:hwbhgcy20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