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09月30日 星期一

国庆观礼侨胞深情祝福中国

我和我的国,一刻也不曾分离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9月30日   第 09 版)

  菲律宾华商联合总会永远名誉理事长、菲律宾航空公司董事长 陈永栽

  北京大学名誉校董 方李邦琴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 王红阳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院长 贺 林

  旅荷华侨总会永远名誉会长 胡志光

  西班牙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 徐松华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浪潮翻涌,再到中国阔步迈进新时代,七十载栉风沐雨,有一个群体始终与中国同频共振、同甘共苦,他们就是海外千千万万华侨华人。70年来,无论身处何方,他们始终心系故土,关注、见证并参与中国的建设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来自13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000名海外侨胞,受邀代表6000万海外华侨华人参加国庆观礼。他们将从五湖四海汇聚中国,汇聚北京,汇聚天安门广场,亲眼见证新中国历经70年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亲身感受中华民族追求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铿锵足音。

  日前,本报专访20位来京参加国庆70周年观礼的海外侨胞代表和国内侨界代表,请他们述说70年沧桑巨变,展望新时代风景无限。

  

  推广中华文化 更好回报中国

  菲律宾华商联合总会永远名誉理事长、菲律宾航空公司董事长 陈永栽

  2015年9月,我受邀参加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并作为5位侨胞代表之一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2019年适逢新中国70华诞,我受邀参加庆祝活动,倍感激动。看到祖籍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日益繁荣富强,我深感自豪。

  我出生于福建泉州晋江,少年时随家人远渡重洋来到菲律宾,在严格的中国传统教育中长大,经过几十年奋斗,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是维系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华文教育已成为海外华侨华人让后代保有中华民族之魂的“留根工程”。

  为让更多菲律宾学生了解中国,喜欢中国传统文化,20年来,我一直坚持定期组织千人“菲律宾华裔学生学中文夏令营”活动,资助近两万名菲籍华裔学生来中国学习中文。我还积极倡议并带领其他侨胞一起资助了由菲律宾华教中心发起的培养本土中文教师的“造血计划”。

  花在孩子们身上的时间和金钱,是我对未来的投资,也表达着我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中国国务院侨办为我颁授“倾心华教,泽被侨胞”牌匾,并授予我“热心海外华文教育杰出人士”称号。

  我还积极参与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先后向国内幼儿园、小学和各大高等院校捐资近亿元人民币;向1990年北京亚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水立方”建设、2008年汶川地震及2010年玉树地震灾区捐款等。

  我一直念念不忘的祖籍国经历了70年沧桑巨变,如今,14亿中国人民和6000万海外侨胞正共同谱写新时代壮丽篇章,携手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报记者 李嘉宝采访整理) 

  关心中国发展 推动中美友好

  北京大学名誉校董 方李邦琴

  在美国生活60年,我一直十分关注祖籍国和住在国之间的关系。中国是我的生母,美国是我的养母,我希望中美两国人民友谊长存。今年8月,我在旧金山组织召开“中美建交40周年回顾与展望”高峰论坛,搭建了一个民间平台,邀请众多美国政府官员、联邦议员、学者和商界人士与中国学者、侨界代表共聚一堂,探讨中美友好的重要性。举办这次论坛是我为中美友好所尽的绵薄之力,也是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一个献礼。

  沧桑巨变七十载,民族复兴铸辉煌。我还记得,新中国成立50周年时,我曾来北京观看国庆阅兵。现如今,中国自主研发的武器装备越来越多,这是中国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体现,也是中国整体国力显著提升的彰显。

  70年来,中国的发展不仅表现在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话语权不断提升,更体现在中国在国际舞台发挥的引领作用越来越大。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愿与各国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这符合各国人民的愿望,展现出中国的大国担当。

  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激发海内外中华儿女由衷的自豪之情,也让海外华侨华人对祖(籍)国的向心力更加强烈。虽然身在海外,但是我们无时无刻不关心中国的发展,无时无刻不期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70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也是一个崭新的起点。衷心祝愿中国在新的征程上乘风破浪,一往无前,赢得更多胜利!取得更多辉煌!

  (本报记者 严瑜采访整理) 

  祖国医学腾飞 我辈更当努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 王红阳

  1989年,为了学习前沿医学科学与技术,我离开上海长征医院,赴德国攻读博士学位。那时,中国的科研装置、医疗设备、科研水平与欧美相距甚远,对外交流、国际合作的程度也远不及今日。刚到德国,最大的感受是震撼。从实验装备,到创新研究机制,甚至是德国的城际铁路交通系统,都让我意识到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巨大。

  1997年开始,我回上海筹建立足前沿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实验室,投身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此后20多年间,我从一名普通的归国学者,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众多荣誉,实验室也由小到大,发展为今天的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与此同步的是,在国家的创新创业政策支持、资金保障和机制激励下,中国的医学科学研究一日千里,正在迅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个人经历是新中国70年巨大变迁的一个缩影。我们是幸运的,赶上了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契机,亲历了祖国由弱变强的飞跃,得到了成长和发展的难得机遇。当年我踏上异国土地的震撼,恰恰是今天外国朋友对今日中国的感受。这让我由衷地自豪!我们是中国腾飞的见证者,更是受益者。

  新中国的腾飞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新的医学发展也需爬坡过坎。未来,我将继续开拓创新、勇担责任,在做好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同时,用心培养年轻一代的科技人员,带领他们一起攻克难题,为健康中国贡献智慧与力量。我也相信,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快速增强,我们从事医学科学研究的土壤将更加肥沃,会迎来硕果累累的明天。

  (本报记者 严瑜采访整理) 

  回到这片土地 奉献更有意义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院长 贺 林

  1996年是我在英国学习工作的第10个年头。当时我已是英国MRC爱丁堡人类遗传学研究所高年资研究者。一个选择摆在了我面前:继续留英发展,还是回中国“从零开始”?父亲的话扫去了我的犹疑:中国人在中国土地上所做的贡献,与在别国土地上所做的贡献意义是不一样的。

  我的父亲是一位“老海归”,20世纪50年代响应国家号召,从澳大利亚回国,投身新中国如火如荼的建设热潮。父亲为我树立了榜样。

  回国之后,我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工作,主要从事和疾病相关的遗传学研究。一次偶然机会,我发现,世界上第一例孟德尔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1型短指(趾)症的致病机理始终未被破解。为此,我带领团队到中国边远山区收集大量相关病例数据,对致病基因进行了精准定位和克隆。经过艰苦钻研,我们最终成功揭开了致病之谜,相关研究论文在国际权威杂志《自然》发表,我也因此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收获成绩的那一刻,我更加深切地领悟了父亲当年那句话的含义。中国大量丰富的病例数据让我们探索真相的步伐更加顺利,也正因此,这份研究成果对于中国更有价值。我想,如果身在海外,我的自豪感与成就感不会如此强烈。

  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科研环境和科研条件也显著改善。我庆幸当年选择回国,更庆幸与共和国的脉搏同频共振,见证并参与了中国医学科学事业的进步。一人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健康是立国之基。我愿继续为中国的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也衷心祝愿我们的祖国国泰民安,发展成为全球大家庭中物质繁荣的典范和精神文明的表率!

  (本报记者 严瑜采访整理) 

  支持祖国建设 服务海外同胞

  旅荷华侨总会永远名誉会长 胡志光

  有幸作为海外侨胞代表参加国庆70周年观礼,我非常振奋。国庆35周年、50周年和60周年大典,我也在现场观礼,亲眼见证祖国的国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我1962年出国。虽然身在海外,心一直和祖国同在。1982年我应邀到北京参加首次海外侨领座谈会。2001年,9位海外侨胞首次应邀列席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我是其中之一。我还有幸参加香港、澳门回归,北京亚运会和北京奥运会开幕仪式等重大活动。

  1941年,我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我们这代人见证了新中国7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感受最深的是高铁和互联网的发展。1971年我第一次回国,从北京到上海坐火车要两天一夜,从上海坐船到温州又要一天一夜,温州到杭州坐汽车要13个小时。如今,乘坐高铁从北京到上海只需5个小时,从温州到杭州仅需2个小时。现在,网购和移动支付在中国已经普及了,小店小摊都能用手机付款,非常方便快捷。

  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进出口贸易额和外汇储备均居世界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是正确的选择。作为一名老侨,我由衷地为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骄傲和自豪。我要继续支持祖国的建设发展,投身“一带一路”建设中去,为推动中外友好合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1980年开始,我担任旅荷华侨总会会长,1996年任第五届欧洲华侨华人社团联合会主席。我一直努力加强华侨华人与当地社会的友好沟通,还和其他侨领一起,积极筹建多所中文学校。几十年来,我把很多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华侨华人社团工作中,为侨胞做一些有用的事,我十分欣慰。

  (本报记者 李嘉宝采访整理) 

  维护国家利益 积极“反独促统”

  西班牙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 徐松华

  我生于1948年。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校长给我们讲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新中国的光辉历史。我至今仍印象深刻。

  改革开放后,我的家乡浙江省青田县一部分人开始走出国门。1984年,我离开家乡远赴葡萄牙创业。后来在西班牙开办中餐馆。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快速发展为海外侨胞的事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我现在还记得,那时每天都有来自中国的货物,最多的时候能达到几百个集装箱。这些货物包括服装、鞋类、玩具、文具等。西班牙位于南欧,与非洲相连,又成为中非贸易的中转站。这使得许多从事百货贸易的侨胞事业得以迅速发展。我在1995年底开办了东方旅游公司和商店,事业又上一层楼。

  个人事业取得了一些成就后,我一直在思索如何更好地为侨服务,为祖国服务。2000年,我创办了西班牙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并担任会长,积极开展“反独促统”活动。从2001年到2007年,我担任西班牙华侨华人协会主席。几十年来,我一直尽心尽力服务侨务工作,只要有损害侨胞利益的事件,我都会毅然地站出来,为侨胞维权。为了发展西班牙的华文教育事业,在华裔新生代中传播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与其他侨领一起开办了马德里华侨华人中文学校。

  2013年,我获得了西班牙马德里大区政府授予的“华人杰出贡献奖”,这是中西建交40年来西班牙政府首次授予华人荣誉。

  我深刻体会到,中国的发展给海外侨胞带来了无限机遇,海外华侨华人的事业与祖(籍)国休戚相关。有一个强大的中国作后盾,海外的华侨华人才更有底气。

  (本报记者 张红采访整理) 

我和我的国,一刻也不曾分离
责编:张 红 邮箱:guoji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