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09月16日 星期一

抚今追昔话渭源(行天下)

肖克凡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9月16日   第 12 版)

  肖克凡
  郭红松绘

  山水渭源
  来自网络

  灞凌桥
  来自网络

  驱车离开甘肃天水前往渭源,一路绿色依然。甘肃定西地区素来少雨,这沿途绿色应当来自渭水的滋养吧,于是愈发向往渭河源头的风采。

  渭源县古属雍州,大秦灭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于陇西郡设立首阳县,盖因其境内有首阳山而得名。首阳山正是商末周初孤竹国伯夷与叔齐隐身避居之所在,名气不亚于五岳。历史几经沿革变迁,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改首阳县为渭源县,凸显渭水之源的地理特征。

  拜谒夷齐墓冢

  夷齐墓冢位于渭源县城东南。只见山势不高,松柏环抱,拾阶而上,夷齐古冢矗立山洼间,望之肃然。依循古代礼制,墓冢为左伯夷、右叔齐。据考,伯夷叔齐墓碑始建于清末,中间有清代陕甘总督左宗棠亲笔所撰“有商逸民伯夷叔齐之墓”。逸民者,具有高尚品质和完美人格的贤人隐士也,可谓评价之高。

  伯夷叔齐墓冢两侧有联云:“满山白薇,味压珍馐鱼肉;两堆黄土,光高日月星辰。”横批为“高山仰止”。

  建筑于山坪间的清圣祠,大殿内奉有伯夷、叔齐塑像,身形清瘦,神态安然。此祠初建于唐贞观年间,修复于清同治十三年,清帝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均为其题词楹联,现存乾隆所题“万世可风”碑文和左宗棠所书“清圣祠”匾额及其撰写的篆书石碑《首阳山宜清圣祠辩》。大殿两侧彩绘壁画,描绘的正是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

  自周秦以来,首阳山周边官绅民众自发于每年春秋仲丁日举行祭拜,后改为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祭祀二位圣贤,以示缅怀追思之情。

  《史记》之《伯夷列传》记载,伯夷、叔齐均为孤竹国王子,互相谦让君位而弃国,相偕至周,却因文王驾归,与武王道义观念相左而离开周地,沿渭河西上隐身避居首阳山,耻食周粟,采薇而食,及饿且死,作歌明志:“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我自幼听闻伯夷叔齐的故事,对两位圣贤高洁的人格崇敬有加。然而,此行讲解员给我们讲述了另一个版本。

  昔时有士大夫王摩子来到首阳山曰:“两位贤士隐居首阳采薇果腹,这仍然是周地野菜,何谓不食周粟?”伯夷、叔齐无言以对,遂坐饿待死,以尽仁义。二人此举感动玉帝,于是派遣白鹿降临首阳,以神鹿乳汁喂食维持生命。然而面对肥硕白鹿,夷齐兄弟心生食肉念头,神鹿有知隐身而去,不再哺以乳汁。伯夷、叔齐坐饿而死。

  这个传说似乎解构了古代圣贤的光辉形象,我却觉得伯夷、叔齐愈发真实地存活于历史长廊里,从神坛走向凡尘。

  寻访灞凌桥

  渭源历史悠久,今曰渭源,皆因渭河发源于此地鸟鼠山“品”字泉。传说远在宇宙洪荒年代,水患频发,生存艰难,便有鸟鼠同穴之说,鸟鼠山因此得名。这完全颠覆了鸟鼠不共戴天的现代常识,可见远古与当今大不相同。

  渭源境内有大小13条河流,其中清源河流经渭源县城,城南架有著名的灞凌桥,已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初年大将军徐达在渭源城东与元将李思齐展开激战,元军大败拆毁渭河桥退守渭源城。时逢暴雨,渭水陡涨,徐达军队几度修桥皆被冲垮,无法渡河攻城。有谋士建议用木笼装石投放河底,垒成桥墩铺架桥面,果然奏效。明军破城,元军投降。此桥功劳甚大,徐达依部下“渭水通长安,绕灞陵,为玉石栏杆灞陵桥”的建议,亲笔题名“灞陵桥”,并配以玉石栏杆。那时灞陵桥“既济行人,复通车马”,被称为千里“渭河第一桥”。

  灞陵桥以“木笼装石为墩”,每遇水势陡张,桥墩易毁,屡修屡溃。光阴荏苒,时值1919年,经士绅乡民捐助,由陇西著名工匠莫如珍掌尺,仿兰州雷坛河卧桥式样,在县城南门新建纯木悬臂拱桥。其间再经维修,桥身由原来单梁变成叠梁,延请著名画师曹海山彩绘,终成地方名胜。

  灞陵桥为纯木结构伸臂曲拱单孔型廊桥,结构严密,气势雄伟,双坡式飞檐,四角斗起。桥两端各有宽敞雄浑的卷棚式桥台与桥身连成一体,既为通道,也是厅间,琉璃瓦顶,脊耸兽飞,典雅别致,轻风吹拂,风铃叮咚,悦耳怡人。整桥雄伟壮观,结构独具,工艺精美,构成完美的西部民族艺术风格。

  登临灞陵桥远眺,下游不远便是新建的白石拱桥。清风送爽,金秋如妆。只觉得置身历史与现实之间,任凭渭水流淌时光。以灞陵桥为中心建成的灞陵公园,已然成为渭源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眺望夕阳下渭源城,明净而壮丽。

  秦长城与分水岭

  渭源境内秦长城,黄土夯垒而成。城墙饱经千年风雨侵蚀,有着高祖父般苍老的面容。它铁石般的质地难比混凝土强度,却有着无比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先人筑就的长城,捍卫的正是脚下大地。此时适逢渭源收割农作物季节。只见收割过的扁豆杆捆扎成束,一簇簇晾晒田地里,形若一只只斗笠,顶着千年阳光。这种扁豆颗粒极小,形若草籽,晾晒下竟然悄悄发芽,有着堪比秦长城的生命力。

  渭源秦长城,起于临洮的杀王坡,从东峪沟延伸渭源庆坪乡。蜿蜒起伏30多公里,大多地段残高3米,有些地段残高10米。秦长城一里一小烟燧,十里一大烟燧,远望雄伟壮观。只要沿长城脚下行走,随处可见野生中草药,悄然隐身于草丛间。渭源属于定西土地,盛产优质中草药,党参、黄芪、当归……远销海内外。有言笑称“土豆、洋芋、马铃薯”乃渭源三宗宝,殊不知渭源正是西北马铃薯的良种培育基地,已经形成新型产业规模。

  参观“分水岭”旅游景点,海拔2980米。登高凭栏鸟瞰,只见盘山公路宛若银带,蜿蜒于山间。小广场前一尊勒有“分水岭”三字的青白色巨石,刻有如下文字:“分水岭位于渭源县与漳县交界,是黄河两大支流渭河水系和洮河水系的界岭,因其地理位置而得名。岭北为渭河县境,地势较缓,溪流经渭源县流入洮河最终汇入黄河。岭南为漳县境,地势陡峭,溪流经漳县流入渭河最终汇入黄河。”

  我们去时正是小雨天气,分水岭景区游客不减。我想,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都曾经历抉择,可谓人生面临分水岭,选择向南向北,道路全然不同。游客们凭栏远眺,或许正是思索此番道理吧。

  (肖克凡,电影《山楂树之恋》编剧,现任天津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著有《鼠年》《黑色部落》《镜中的你和我》等长篇小说、小说集和散文随笔集等作品)

抚今追昔话渭源(行天下)
出境游可别坐错地方(旅游漫笔)
安吉竹叶龙“定居”西班牙
电竞带旺旅游
责编:何欣禹 邮箱:hwbrmr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