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09月10日 星期二

开放,让中国更精彩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9月10日   第 07 版)

  由吉利控股集团投资、沃尔沃汽车集团负责运营的台州路桥工厂领克车型总装四轮定位生产线。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供图

  2019年4月29日,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园。图为园区内花车巡游表演。
  新华社记者 张爱林摄

  到2018年底,中国共开通849条国际航线、通航65个国家。图为深圳到伦敦航班上的深航乘务组。
  深航集团供图

  2019年6月5日,湖州中等卫生专业学校中医馆内,来自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一带一路”国家的留学生一起体验制作中医药香囊、编织五彩绳等民俗活动,共同感受中国传统的端午文化。
  谭云俸摄(人民图片)

  山东青岛港外贸集装箱码头。
  俞方平摄(人民视觉)

  开放造就中国经济奇迹,也深深改变着近14亿中国人的生活。

  从中国人走出国门留学深造,到全球各地留学生来华学习发展经验;从外国食客爱上中餐,到肯德基、星巴克遍布中国大街小巷;从中国制造的日用百货服务全球消费者,到各类优质特色“洋货”丰富中国百姓的“购物车”……菜单里、货柜中、屏幕内、书桌旁、高速路上,数十年来,开放体现在中国人衣食住行的每一个角落。

  开放绘就了中国人的新群像。更成熟——第一次登上国际航班、第一次面对先进设备、第一次看见国外高级物什时不知所措的窘态早已远去。随着经济水平的飞跃,中国人生活丰裕,见多识广。更自信——中国人越来越多地走出去,既有沿海都市的小小少年,也有西部县城的退休老人;既为精彩的世界所吸引,也对自己的文化更认同。今天的中国人,踩着经济全球化的节奏,与世界的脉搏一起跳动。

  越强大,越开放;越开放,越强大。穿越70年时光隧道,中国在开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开放还将续写新的传奇。

  

  1955年至1960年

  中国对外援建成套项目100多项

  1970年

  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开工建设

  1979年

  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经济特区

  1980年

  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在北京成立

  1984年

  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城市

  1992年

  设立上海浦东新区

  2001年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2008年

  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举行

  2013年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

  2013年

  中国向世界发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倡议

  2016年

  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

  2017年

  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2018年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

  2019年

  新设6个自由贸易试验区

  至此,中国18个自贸区构筑起对外开放新版图

  ……

  

  从凭票供应到自由选购——

  进口货不再稀罕

  本报记者  王俊岭

  泰国猫粮、新西兰纯天然蜂蜜、比利时草莓味啤酒、美国阿拉斯加鳕鱼片、意大利天然草本牙膏……位于北京大望路的华联精品超市内,各种进口商品占据不小的“地盘”。几乎每一个品类的货架上,都有相当比例的进口商品供消费者挑选。

  这在几十年前是中国老百姓不可想象的。退休货车司机吕发文回忆,早些年市场上几乎见不到进口货,如果运气好,自己出车的地方路过边境,才有机会看一看外国制造的东西长什么样。“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一些进口小零食才开始在市场上流通,但也是少之又少。”那时,到供销社排队凭票采购的情景还未远去,自由流通的商品市场刚刚起步,进口货是“了不得”的新鲜东西。

  物资匮乏的年代,能吃到国外的食品很不容易。“古巴糖、伊拉克枣,是那个年代进口商品的典型代表。”吕发文至今还记得,虽然那些零食口感谈不上有多好,但毕竟是进口货,总有不一样的感觉。

  谁能想到,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深入,中国敞开大门接纳全球好物,“舶来品”种类越来越多,购买也越来越方便,可以在国内买,可以“海淘”,还可以自己出国买。

  “90后”袁天月就是一名资深的“海淘”爱好者,经常在大型购物网站下单,也会和小伙伴们组团拼单;既会请相熟的朋友代购心仪的商品,也会在“黑五”时抢购。中国的消费者“买全球”,在此过程中“社区+电商”类App也快速发展起来,为一部分用户分享商品使用心得提供平台的同时,让另一部分用户获得更加细致的“海淘”攻略,丰富着消费者购买进口商品的渠道和体验。

  今天,进口商品不再是“稀罕物”,而且更加“接地气”,融入普通人的衣食住行。中国的消费者提起进口货,有了一份平常心,更多的是消费升级过程中对美好生活的孜孜追求。

  

  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不断增加——

  两代人的留学梦

  本报记者  孔德晨

  说起留学,正在日本大阪大学学习的李俊杰颇有感触。

  “我父亲上世纪80年代曾经被公派到日本留学,因为受到父亲影响,出国留学是我从小的目标。”李俊杰告诉记者,5年前他来到日本,目前就读大阪大学语言学专业。“现在留学都是直接提前跟导师发邮件沟通,对于日本的国情也可以提前有个全面了解。我听父亲讲,当年因为消息不灵通、国内留学生少,他只能通过查阅图书馆资料来选择学校和导师,然后等待分配的结果。”

  李俊杰的父亲回忆:“刚到日本时老师对我说,你是我教过的第一个中国学生,当时我很激动,用蹩脚的日语回答说我不会让您失望的。”说到这里,他笑了笑,“老师后来告诉我,那句话因为语法错误,导致其变成了截然相反的意思”。

  新中国成立之初直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留学生可谓凤毛麟角。以1978年为例,当年中国的留学生规模仅为860人。2018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已高达66.21万人。

  70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子走出国门,留学读书看世界渐成寻常事。从1978年到2018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585.71万人。其中153.39万人正在国外进行相关阶段的学习和研究;432.32万人已完成学业,365.14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84.46%。“我当时可以选择留在日本搞研究,但是我毫不犹豫地回国了。”李俊杰的父亲说,“国家栽培我,我就应该用学到的知识报效祖国,这是我们那一代留学生共同的初心。”

  早年间,留学生到国外,看什么都新奇,到处是领先于中国的地方,回国一次更是要大包小包带许多国内买不到的商品。这种情形,在今天早已改变。李俊杰说:“留学5年来,让我感受最直接的就是中国支付方式的领先。在日本,现在大部分店家支持支付宝、微信支付,对中国人来说十分方便。”

  

  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境游市场——

  中国游客遍五洲

  本报记者  孔德晨

  导游张立在2012年由负责国内旅游转型带起了出境旅游团,从此他的工作与生活发生了大变化。

  “日本、巴厘岛、越南、柬埔寨……这些是近年特别火的旅游地点,每年都有好多家庭选择去玩。”张立告诉记者,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在寒暑假、春节等时段全家一起出国旅游。“这成为了一种流行时尚,尤其是春节期间,出境游不仅是单纯的旅游,也是一家人团聚的方式。”出国旅游需求飞速增长,旅行社的业务也不断拓展,生意越来越红火。

  过去,很多中国人一年难得出门旅游一趟,即使去旅游,受交通、收入、时间所限,也往往只能选择离家不太远的地方。曾经,普通中国人能去趟北京、在天安门前拍张照,就会让左邻右舍羡慕不已。70年时光荏苒,如今旅游已是中国人生活中的“必需品”,出境游也不再是少数家庭才能享受的休闲。越来越多的普通家庭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地留下了中国人的脚印。出境游已构成中国对外开放的一道亮丽风景。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出境旅游人数和境外旅游支出均居世界第一位。1995-2017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由0.05亿人次增至1.43亿人次,年均增长17%,2013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首次跃居世界第一,2014-2017年稳居世界第一,是全球最大的出境游市场。

  对于年轻一代,出境游更是平常,旅游的方式也早已不是“下车拍照,上车睡觉”。在北京工作的王女士,从孩子12岁起,几乎每年春节全家人都一起出国旅游,儿子小程今年已读大学,去过的国家达到两位数。小程表示,他非常喜欢跟爸妈出国旅游,印象最深的是欧洲。“记得当时我跟爸妈在塞纳河上划着小船,朝着岸边的人挥手,岸上的人也主动地朝我挥手致意,中国游客在世界各地都不少见。”

  

  1980年5月,首家中外合资企业北航食成立——

  见证“001号”诞生

  本报记者  李  婕

  稍带广东口音,但普通话说得流利。眼前这位来自香港的银发老人与共和国年龄相近。她的一生,与新中国的开放发展有太多交集,“001小姐”的雅称,就是例证。

  “001小姐”名为伍淑清,父亲是伍沾德——这正是始终印在中国“外资审字[1980]第一号”通知上的名字。这份文件,意味着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001号”呱呱坠地。

  诞生之路不易。伍淑清仍清楚地记得,1979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刚刚在中国大地上吹响,中美通航事宜提上日程。然而,长达几十个小时的飞行时长,中国当时却没有能提供专业航空食品的企业。合作的橄榄枝抛出,她和父亲走上了北上谈判的历程。

  “刚到北京,普通话听不懂。思维、做事情的方式都不同,大家但凭做点事情的一门心思,摸着石头过河。”伍淑清说,彼时没有外商投资方面的法律,没有任何先例可循,一切从头摸索……直到1980年国家正式批复,由中国民航北京管理局和香港伍沾德先生为代表的香港中国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北航食终于挂牌成立。

  购买进口设备、建立会计制度、实行打卡管理制度,一个现代化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几乎从零开始。在伍淑清看来,北航食远不是一家企业这么简单,它进行的是改革开放的率先尝试,转变思维、拓展眼界、比照国际,这些开放带来的蜕变一一上演。

  在合资双方的努力与配合下,北航食从前身手工作坊式的配餐供应室,变成现代化的航空食品企业,生产厂房经历一二三期的不断扩建,配餐量从几百份增长到几十万份……中国民航早已结束了没有配餐公司的历史,中国则迎来了外商投资兴业的蓬勃发展。

  合资之初,伍淑清是北航食的执行董事,几乎每两周到北京一次,如是往返多年。再来听听她今天流利的普通话,便是再自然不过了。她说:“从1980年到今天,北航食与中国的发展同行,它见证改革开放引领国家走向现代化,创造几代人的幸福生活。开放,这是前进的必由之路。”

  

  中国企业越来越深地融入全球市场——

  走出国门去投资

  本报记者  王俊岭

  开放是把全世界的好东西引进来,也是中国人、中国企业主动走出去,全方位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第一张中国造镁铝曲板、第一辆豪华型踏板式摩托车、第一家民营轿车企业……1986年,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以冰箱配件为起点,开始了创业历程。经过多年发展,作为本土民营品牌的吉利,产品销路也越来越广。

  “改革开放政策让吉利诞生并发展。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让我们有了更多和世界同行同场竞技的机会。”李书福深有感慨。在他看来,2010年3月28日是人生中特别值得铭记的。这一天,吉利从福特汽车手中买下欧洲知名汽车品牌沃尔沃100%的股权。这笔交易包含沃尔沃10个系列产品、3个最新平台的知识产权,4家工厂、1万多项专利和专用知识产权、完整的研发体系、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线、员工体系、零部件供应链以及2325个遍布全球的销售与服务网络等。这也成为中国汽车业走出去的一个经典里程碑。

  如今,吉利控股集团在英国、瑞典、比利时、白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国建有世界一流的现代化汽车整车和动力总成制造工厂,产品销售及服务网络遍布世界各地。同时,吉利还在瑞典哥德堡、英国考文垂、西班牙巴塞罗那、美国加州、德国法兰克福等地建有五大工程研发中心、五大设计造型中心体系,拥有研发设计人员2万多人。

  “单打独斗没有未来。我们愿意与包括戴姆勒公司在内的所有优秀企业协同发展,在依法合规、公平透明,兼顾各合作方利益的前提下,寻求更广泛的合作机会,共同推进全球汽车产业变革,为交通更便捷、体验更舒畅做出应有贡献。”在企业2019新年致辞中,李书福这样描绘吉利汽车开放发展的理念。

  开放大门敞开,更多中国企业大步走出国门。2018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205亿美元。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

  

  共商、共建、共享,经贸合作不断拓展——

  绽放在一带一路

  本报记者  邱海峰

  毛里求斯是一个由火山喷发形成的岛国,被誉为“印度洋上的明珠”。在这颗明珠上,新近耸立起一栋风帆形洁白建筑——伊甸园文化娱乐广场项目。中国建筑集团打造的这一项目,以其亮丽的造型成为当地时尚地标,是年轻人拍婚纱照的热门之选。

  谈起这个新地标,中建八局一公司“90后”专业工程师韩书先难掩内心的激动:“我们在伊甸园项目中付出了汗水,也收获了认可、感动和友谊。”

  韩书先记得,项目启动之初,公司从国内采购了2套先进的生产线,准备自建混凝土搅拌站,却遇到了意料之外的困难。当地项目监理伊弗洛特提出:“不能自己搅拌混凝土,你们的配比和质量跟毛里求斯的不一样。”

  “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我们每天制作200个不同条件下的混凝土模块进行对比分析,又花了4天跑遍全岛去寻找合适供货厂家,最终成功制作了20个样品。”韩书先回忆。

  看到实验数据和样品,伊弗洛特连连点赞:“中国智慧,Good!Good!”

  闲暇时,韩书先会在毛里求斯种菜。菜园里的豆角、小葱、茄子丰收了一茬又一茬,食堂里的绿色蔬菜也多了起来。“食堂最受欢迎的一道菜是手擀面。油炝锅后,手擀面下锅,放点盐煮熟就捞出,撒上自己种的葱花、香菜,搭配辣炒土豆丝、凉拌黄瓜、清炒卷心菜等,一桌具有中国特色的饭菜就齐活了。本地员工总是来‘蹭饭’,说中国菜太香了!”

  自2013年提出 “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领域不断拓宽。2018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额达8.4万亿元,在沿线国家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893亿美元。

  “我建设,我绽放”,中国的工程师、技术人员把中国技术、中国智慧带到世界各国。“一带一路”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促进国际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开放,让中国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