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深圳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成为新时代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引领者”的城市文明典范,这一战略定位为深圳城市建设赋予了新目标、新要求、新使命。
赶超发达国家或地区文明水平
此次《意见》提出深圳要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并把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放在了首位。“《意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精神文明对于城市发展的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确立了推进城市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城市发展战略。”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为理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特别指出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城市的意义。
多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深圳,在全市上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完善文明城市建设长效机制,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精神文明建设能够发挥其特有的举旗定向、培根铸魂、凝心聚力、育人集才、繁荣艺术、形成高峰、扮靓形象等复合效应,它虽大多体现为精神层面的建设,有时似乎看不见、摸不着,但其巨大的能量、无限的潜力如果得到充分发挥,其效果却是显而易见的,其作用也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深圳大学特聘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心峰表示。他认为,“深圳精神”的进一步总结、概括、提炼,以及它在未来先行示范区建设实践中的进一步熔铸、充实、发展、完善,是今后建设城市文明典范的一个重要课题。
王为理也认为全面推进城市文明建设必须要进一步强化价值观念引领,凝练具有开放、包容、创新特质的城市文化和特区精神,使其发挥好前瞻牵引作用。此外,还要进一步从法律、制度、机构、投入等不同层次,建立系统长效的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机制,确保社会文明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或地区水平。
公共文化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
公共文化服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群众文化获得感的重要来源。此次《意见》明确提出深圳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率先建成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近几年,深圳不断创新做法、完善机制,为市民畅享美好文化生活提供有力保障。目前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650家,各类自助图书馆设施296台,“一区一书城,一街道一书吧”的布局持续推进。与此同时,深圳歌剧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深圳馆、创新创意设计学院等“新十大文化设施”正逐步推进,大鹏所城、南头古城、大芬油画村等“十大特色文化街区”的提升改造也正在进行。
“更多更好的城市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将不断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也将成为深圳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载体和平台。”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凤亮表示。
2017年,深圳首创城市文化菜单,打造了“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深圳设计周、国际科技影视周、国际摄影大展等对标国际一流的文化活动。这些文化品牌为深圳打造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国际文化创新创意先锋城市注入了鲜活的力量。
“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文化设施,开展具有国际水平的文化活动,吸引一流文化人才,打造一流城市形象,将助推深圳的文化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率先建立独具特色、充满活力的未来城市文明模式奠定坚实基础。”王为理说。
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此次《意见》4次提及文化产业,为深圳文化产业的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提出了要求、细化了举措。”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周建新表示。
深圳文化产业建什么?如何建?《意见》给出了明确答案和具体要求,即支持深圳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和创意文化产业,加强粤港澳数字创意产业合作;支持深圳建设创新创意设计学院,引进世界高端创意设计资源,设立面向全球的创意设计大奖,打造一批国际性的中国文化品牌。通过这些举措,发展更具竞争力的文化产业,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王为理认为,构建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离不开三个先行先试:一是先行探索数字化时代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挑战、新机遇和新途径,促进文化产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二是先行探索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体制和机制,率先形成在世界范围内配置市场资源、聚集创新要素的能力,打造世界级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品牌。三是先行探索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实现文化消费不足、文化市场不足和文化供给不足条件下的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