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三届国之名医盛典在北京举行,304名杰出医生代表入选系列榜单。会后,本报采访了多名“国之名医”,请他们谈谈对医学各领域热点问题的观点。
王琦:中医“走出去”要因地制宜
“医学应该对全人类做出贡献,世界需要中医,中医也需要世界。”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院长王琦说。
76岁的王琦是中国国医大师。他坚持临床56年,年诊疗量6000余人次,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赢得患者赞誉。他还开创了中医体质学,提出用体质辨识助医生治病,让人们“读懂自己的身体”。
饱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医药是中国的国宝,也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医应该将自己几千年的文化与医疗技术送出国门,让中华民族的智慧造福更多国家的民众。”王琦是中医“走出去”的坚定支持者,但他也强调,中医“出海”要以充分的解释力为前提,推动中医的现代化。
“面对着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健康需求的各国人民,首先要了解他们的医疗需求,在此基础上让中医因地制宜地发展,逐步实现中医的科学化、现代化,最终造福全世界。”王琦说。
目前,对于中医的发展,社会仍存在一些质疑的声音。对此,王琦表示,如今中医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足以证明中医的科学性。“对于这些质疑,医生无需理会,只要做好本职工作,用自己的医术惠及百姓就足够了。”
王琦也指出,要区分中医和打着中医旗号实施违法活动的行为。对于后者,管理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及时进行管理和纠正。
李进:把抗癌药创新引到中国来
李进是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长。22年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推广学术、帮助医生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的医生接受继续教育,为中国临床研究事业做出了许多努力。
一段时间来,由高价抗癌药引发的讨论一直持续。尽管不少进口的“救命药”通过谈判进入医保,显著降低了患者的用药负担,但各界也在期待着国产抗癌药自立自强,在研发上有所突破。
李进认为,中国抗癌药物研究水平相对落后的一大原因就是创新水平不高。
“我国的临床研究团队相较于先进国家起步较晚。由于经济水平差异,只有大城市的医院有能力组建研究团队,而基层或欠发达地区的医院为了创收,只能加大医生的工作量,导致临床研究工作被搁置。”李进说,在管理制度上,相关部门应与时俱进,在行业管理机制上突破固定思维,实现国产抗癌药的突破。
提升创新水平,政策支持必不可少。李进认为,除了通过进口药品零关税等政策减少患者的负担外,更需要通过税收、资金支持等优惠政策,将国际知名药企的总部引入中国,锻炼和培养国内临床研究团队,倒逼国内药企提高创新积极性。
“要想尽一切办法,把创新引进到中国来。”李进说。
梁文华:给青年医生更宽广的平台
32岁的梁文华是本届国之名医中最年轻的获奖者,也是唯一一位“85后”医者。对于青年医疗工作者的成长和培养,梁文华深有感触。
“首先要勤奋。医院的考核不仅要求临床工作量必须达标,还要拿出科研成果。一线医生需要在做好临床工作的同时进行研究,还要做好带教工作,如何平衡时间成了最大的难题。”梁文华说,自己的经验是,压缩私人时间是必须的,但也要尽可能地提高效率。
梁文华认为,临床工作和临床研究本质上并不冲突,且同等重要。“临床研究对每一位临床工作者都有训练作用。一位做过科研、受过严格的科学逻辑思维训练的医生,在处理具体病案时往往能够事半功倍。”
梁文华表示,目前,国家在青年医生的培养方面提供了很多支持。他建议,为了让青年医生的科研水平更上一层楼,可以给予他们更宽广的平台。
“青年学者相对来说拥有更强的创造力与执行力,在有效的指导与支持下,配合国家搭建的平台,他们的努力将会为我国医学事业带来更多成果。”梁文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