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知未来总是困难的,谁也没有传说中能洞穿时光的水晶球,而基于预测采取相应的政策举措,达到预期效果更是难上加难。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北京大学两位知名经济学家之间关于政府产业政策的争论,形成了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一大热点话题。那场争论至今没有得出一个明确结论,双方依然各持己见。
如果说对政府产业政策有争议的话,那么对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根据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判断和基于此做出的发展战略选择,没有谁不高度认同,因为那实在是市场经济的当然逻辑。“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身处市场经济大潮中,一般来说,相对于政府而言,对市场敏感度往往更高,对技术方向把握往往更准。更为重要的是,企业是市场的主体,直面风险,其判断的对与错,发展战略的成与败都将在市场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最终水落石出。“我判断、我选择、我承受”是必然的市场法则。
当今时代,新一轮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日益渗透入各个行业和领域,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未来的产业如何变革?”“未来的生活将是怎样的图景?这些是我们时常思考的问题。对此,国际信息科技领军企业中国华为公司近日给出了答案,在其于8月8日发布的一份报告中,预测了世界范围内产业面向2025年的十大发展趋势,展望了新的技术到2025年可能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仔细研读这些预测和展望内容,相信很多人会像笔者一样,满怀憧憬,禁不住思考类似这样的问题:“2025年,全球14%的家庭将拥有自己的机器人管家。我家会有一个吗?我家的机器人管家会是什么样?能把什么样的事儿交给他来做呢?”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预测和展望是华为基于其在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业务所获取的合法数据基础上,综合国际组织和咨询公司等的信息而做出的,基础是很扎实的。同时,鉴于华为在30多年发展历程中对技术和市场发展趋势精准把握,人们有理由对这些预测和展望的准确性和可信度抱有信心,对华为适应发展趋势而制定的企业发展战略抱有信心。
预测毕竟是预测,对预测准确性的信心代替不了未来真实呈现的场景。华为报告所涉的内容都有待时间来证实或证伪。尽管如此,在目前阶段,这份报告不失为公众了解未来产业发展、生产和生活变化方向的一扇窗,透过它,人们或许还能捕捉到华为这家国际信息科技巨头未来着力推进的重点领域,甚至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前途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