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纯粹个体的事吗?
黄晓新等人的新作《阅读社会学——基于全民阅读的研究》证明,阅读无法超脱于社会:不但文本来自社会,购买文本的经济能力源于社会发展,而且个体通过阅读将社会思维内化为行为思想规范,以适应、参与社会生活,无数人的阅读交流最终更新重构社会思维,阅读的选择、阐释和认识重构也受到社会思维的影响和规范。
早期阅读活动以作者或文本为中心,注重对作者原意的探究。上世纪60年代,文艺阐释领域兴起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理论,倡导以读者为中心。
德国学者汉斯·姚斯认为,文本本身是客观固定的,但文本的意义却是变动的,在世界、作者、文本、读者的多极关系中,不同时期、环境、读者使文本不断被赋予新的特质。
美国学者斯坦利·费什提出,遵循同一套知识系统、标准、对文本做出相似判断解读的读者,构成“阐释共同体”。共同的历史文化参考框架作为规则约束了他们对文本的反应。
《阅读社会学》主要作者黄晓新可谓40年磨一剑。早在读研时,他就感到有必要走出学校、图书馆、书店、出版社,跳出对阅读行为的个人、微观、心理、行业等认识局限,从社会、历史的宏大视野来考察、研究阅读。1987年,他在《武汉大学研究生学刊》上发表了《阅读社会学刍议》。
之后他的工作一直没有离开阅读与出版,特别是2014年调到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后,多次参与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调查,他重捡旧课题,对照社会学基础理论,设立阅读的社会过程、社会效能、社会心理、社会结构、社会互动、社会产业、社会组织、社会保障、社会控制、社会调查监测评估等议题,形成一个认识、管理社会阅读的结构。
全民阅读活动为本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支撑,如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投入,是阅读社会保障的体现,而朋友微博、微信易被接受,反映了社会关系对阅读的影响,同时该书也为全民阅读提供了一个高屋建瓴的理论框架和体系。 在近期举办的出版研讨会上,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认为,作为国内第一本总结升华全民阅读的理论著作,该书抓住了阅读的本质,既有开山奠基性的学术价值,同时又针对中国阅读状况设立议题,有实用价值。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柳斌杰在序言中指出,该书厘清了全民阅读的本质、规律、特点与运行机理,将对全民阅读实践发挥重大指导作用。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振宁则将该书誉为“一朵盛开在我国当代全民阅读生动实践之上的理论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