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07月20日 星期六

最是思乡中国胃(海外纪闻)

林 希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7月20日   第 05 版)

  本文作者(左)在柏林外国朋友家炸春卷

  没有在异国他乡长期生活过的人,很难想象海外游子对家乡美食的思念和渴求。为了能品上一口家乡的味道,生活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是想方设法,各显其能,颇有一些“发明创造”呢!

  我刚到德国柏林的时候,那里还没有中国超市。想要吃点中国菜,要到越南商店去找原材料,那里能买到中国酱油和老豆腐。当然价格不菲,买一块豆腐的价钱足可以买10个鸡蛋。时间久了,很是思念上海早餐桌上的嫩豆腐,一日忽发奇想,蒸了一碗蛋羹加酱油凉拌,居然颇有一点凉拌嫩豆腐的感觉,这就成了我发明的第一道就地取材的“中国美食”。

  逢年过节,饺子最能解乡愁。包饺子,首先想到的当然是韭菜。跑到柏林的亚洲超市一看,一公斤韭菜要16马克(合人民币80元左右,快赶上当时国内一个月的工资了),吃不起!实在太馋了就买一小束。吃韭菜成了全体旅德中国留学生的共同难题,所以克服的方法也是群策群力。有人发现当地的一种野菜有韭菜的香味,于是学习生物的中国留学生马上取样化验,确认这是一种叫“熊葱”的野生植物,无毒可食!大家给它定名“野韭菜”,季节一到,中国留学生纷纷跑去采集,满载而归后笑逐颜开地分给同胞们。不多久,喷香的野韭菜饺子就带着家乡的风味上桌了。

  饺子做起劲了又想到做包子,做包子没有蒸笼,我们就把饼干盒子翻过来用铁钉打上几排洞洞,用它蒸出的包子照样暄腾腾的。做烧麦也有办法,我们买来德国香肠切成丁拌上糯米饭,加上调料,用自擀的饺子皮捏成烧麦,上蒸笼一蒸,就成就了舌尖上的那份满足。

  饺子、包子、烧麦统统搞定,汤圆就更不在话下了,亚洲超市有现成的豆沙罐头和糯米粉。在德国小学的厨房里,我还给小洋娃娃们开过一堂汤圆课:搓小圆(豆沙馅),搓大圆(糯米团),小圆包进大圆里,煮熟入口甜滋滋。小洋娃娃们学得认真,吃得可高兴了。

  然而,有一种美食当年却着实难倒了旅居德国的“巧妇”们,那就是油条。摸索又摸索,面粉、水、油3种食材不同比例调试的结果是:我们先成功地做出了香脆的麻花。麻花虽好,但毕竟不可替代油条,最后有人一咬牙花高价买来做小面包用的发酵好的面胚子,做出了还像那么回事的两根油条。这配方一出,大受欢迎。

  这以后,有人买来白鳕鱼做成了“黄鱼羹”;有人专挑粗壮的白芦笋切片,加肉炒制,心里想的却是上海的茭白炒肉片。想吃上海小青菜了,就在阳台上试种起来。有园子的,更是辛勤努力地试种各种中国菜。有位朋友连种3年莴笋,头两年收获的莴笋只有筷子粗细,第三年总算迎来了大丰收。

  民以食为天,最美家乡菜。走遍千山万水,最思乡的,还是我们的中国胃!

最是思乡中国胃(海外纪闻)
助推民间交流 回馈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祖国(19)·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暑期赴意旅游注意安全(领事服务)
“制定”跟“制订”的用法(杜老师语文信箱)
阿曼习俗(礼仪漫谈)
责编:张燕萍 邮箱:hwbdzyd@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