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07月11日 星期四

让植物走进心灵(永宁阁随笔)

何欣禹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7月11日   第 11 版)

  不知你是否见过这样的场景:公园里,一位蹒跚学步的孩子问父母,这是什么植物?父母支支吾吾不知如何作答。不过如今,人们不必再为一株植物抓耳挠腮,只需打开手机上专门识别植物的APP,扫一扫眼前的植物,就能知道所有关于它的秘密。

  其实不只是APP,市面上关于植物的书籍也越来越多,《种子的胜利》《怎样观察一棵树》《植物在想什么》……生动的文字辅以精美的图片,吸引众多读者购买。

  在公园、景区,植物身上或近旁都有一块木牌或二维码,这一方小小的“说明书”记载了它们的家族历史和生长习性。有些景区还专门为植物建立了博物馆,引导游客在欣赏美景前先了解植物的故事。这一切都意味着,植物正在进入现代都市人的视野中,成为人们认知的对象。

  现代都市人对植物的喜爱与中国古代传统的世界观一脉相承,即把植物视作自己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加以关照。宋代大儒张载曾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何止植物,就连万物也是我们休戚与共的存在共同体。植物识别APP的火热正反映了人们对植物的好奇、对求知的渴望和对自然不断探索的欲望。

  在认知层面外,植物更成为现代人的审美对象。当我们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那些奇花异卉身上所具有的美时,它们便走进了我们的精神生活。

  朱光潜曾在《谈美》里举了一个例子:面对同一棵古松,每个人的态度都是不同的。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木商眼中的古松是一块价值多少钱的木料,我所知觉到的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只有画家朋友看到了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用“无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才赋予了画家内心世界对古松的完美概念。

  如今,用“无为而为”的眼光欣赏植物,北京世园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让园艺融入自然,让自然感动心灵”,通过园艺融入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宜居生存空间,北京世园会将为人类留下一份珍贵的礼物——一颗欣赏自然、尊重自然、珍视自然的种子。

去除酒店六小件有多难
让植物走进心灵(永宁阁随笔)
大树婆娑越千年
雾漫小城入画来
暑期流行清凉游
责编:刘发为 邮箱:rmrblyt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