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07月05日 星期五

两岸青年相约

到洞头做个“螺钿粉”

本报记者 陈晓星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7月05日   第 11 版)

  螺钿工艺品

  东海贝雕艺术博物馆收藏的螺钿青瓷。

  传统渔村金岙村变身“两岸同心小镇”,吸引年轻人来此创业,焕发生机。
  陈晓星摄

  洞头,过去的海岛县,现在的温州市洞头区,全域皆为国家4A级景区,全国唯一。6月底,暑假未到,游客大多还未上岛,但洞头热闹起来,“两岸一家亲·半屏山系列交流活动”展开,活动包括各行各业。洞头的民营博物馆“东海贝雕艺术博物馆”馆长陈灿渊发了朋友圈:洞头成为对台交流新高地,近期各类活动火热进行,东海贝雕沾了本土海洋文化之光,受众人关注……

  这个海岛上的民营博物馆,令参加交流活动的“众人”很兴奋:现代、有料、有故事,台湾“指传媒”社长游胜钧又加了一条:有情怀。

  做有情怀的事

  贝雕原本有个有情趣的名字:螺钿。“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缀珠陷钿贴云母,五金七宝相玲珑”,说的是螺钿的华美和与之相连的人的命运。把各种贝壳打磨成以毫米计的薄片,在漆、木、瓷上粘堆成花鸟、山水、人物,色彩柔和,光泽变幻,沾染着海洋神秘的气息。走进洞头的贝雕博物馆,脚下是细沙和木质小径,墙上、展示柜里举目皆是螺钿艺术品,流光溢彩、湿润如玉,观者很容易秒变“螺钿粉”,开启“买买买”模式,因为日常的扇子、梳子、匣盒、名片夹等,一经螺钿点化,马上提升为“生活美学”。但陈灿渊馆长仿佛不留意买卖,只是领着客人东一趟西一趟看他的“镇店之宝”,讲工艺、讲来历,语速极快,时不时还要抬头应对一句:“这个是非卖品。”

  记者体会他不仅是在讲解,也是在回顾他的人生经历。这位“80后”的年轻人,从偶尔看到一件贝雕作品起,便将曾经的“洞头三宝”贝雕定位成自己的事业方向,请师傅、租厂房、学艺、收藏,有过没钱、没厂房、货好卖不出去的困顿,也有捡漏的欣喜。在一件青瓷螺钿花瓶前,他高兴地说:“有好长一段时间我见到螺钿就买,日本、韩国,哪里有拍卖会都买,这件我很便宜买的,当新品买的,后来专家一看,这应是高丽李朝时期的作品,我捡了大漏了。”

  陈灿渊这个“80后”在洞头有了自己的公司、博物馆、工作室、订单和自己的商标“半屏山”,但不同于传统的手艺人或生意人,比如他把洞头特产羊栖菜设计成螺钿像框,“这是洞头村民的致富菜,希望贝雕艺术也为羊栖菜的推广尽点力”;他在博物馆设置了教室,准备材料工具,教学生和参观者动手体验螺钿工艺。大概就是这些让台湾同行看到了“情怀”。

  艺术是交流的语言

  陈灿渊在讲解中不断提到文物学者的名字,有大陆的,也有台湾的,听得出来他对学者们的信任和尊敬。因为他的收藏品和作品,两岸的行内人也注意到温洲洞头这位年轻人。在一件长方型漆器盒独立展柜四周,陈灿渊都摆放了坐凳,他请观众先站着看,再坐下来看,从不同角度欣赏螺钿的光泽变化和精致工法。远山、近竹、孤帆、丛林,天青、浅碧、淡紫、金黄,五面皆画,看不尽的美好。陈灿渊介绍说:“我查了资料,这是清早期江千里手法的作品,代表着世界上螺钿工艺的最高水平,你看这些山,是用四方形的薄片拼在一起的,闪着不同贝料各自的光泽。过去我一直以为这是一个文具盒,后来台北故宫的人看过了,告诉我这是一个朝服盒,因为台北故宫有一件和这个规制一样的朝服盒,我这才搞清楚了。”

  洞头有一座和高雄同名同形的山——半屏山,“半屏山,一半在洞头,一半在台湾”的歌谣将两地联系在一起,而且,很多洞头人也是福建泉州、漳州的移民后辈,说闽南话。对陈灿渊来说,他与台湾还多了一种交流的语言——螺钿,他说,这是中国独有的工艺,在日本和韩国也有发展,日本、韩国的研究者都非常重视这个工艺。但我们现在却面临着传承断层和文化失落,需要大家一起推动它再复兴。

  得益于洞头大发展的时机,陈灿渊有很多要动手实施的计划,包括请台湾的艺术家驻店创作,他出材料,“不仅是贝雕,我还有漂流木,不同材质的雕刻创作能相互激发灵感。”

  梦想开始的地方

  台湾诗人余光中生前到洞头时,看山看海,称赞“洞天福地,从此开头”。对于像陈灿渊这样的两岸年轻人来说,无论是螺钿、民宿、电商、文创,他们的梦想也可以尝试从此开头。在半屏岛的金岙村,传统的渔业生产已经萎缩,年轻人出外谋生,金岙村成了老人村。现在,村里来了台湾年轻人,废弃的电影院改建成飘着咖啡香的“台胞之家”,“两岸同心小镇”建设正在这里实施。台湾的设计团队从村民手里租来闲置的石屋,改建成会馆、文创展馆、民宿,为青年创业搭建平台。记者到访台胞之家时,二楼正在展示台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展,来自台湾中华大学的陈同学为大家讲解,洞头当地的干部热情地对陈同学说:“你是学设计的,我们这里还有50多个石屋等着你们来设计开发呢。”来自桃园的陈翎已经落户洞头,她在“同心小镇”的石头屋里展示她做的健康产业产品,目标是跨境电商,“这里的村民很和气,讲闽南话,听着很亲切。”她的儿子暑期也来到了金岙,说不定新一代的金岙人,也一半在洞头,一半在台湾呢。

  “同心小镇”建设不易,但当百年渔村的石头屋里进驻现代的休闲产业、文创产业,外来人到洞头,享受海风海景海产的同时,还能成为“螺钿粉”“摄影粉”“绘画粉”,洞头将成为休闲福地、创业洞天。

  (本报温州7月4日电)

到洞头做个“螺钿粉”
澎湖与泉州石井开启直航
“少年中国说”走进澳门
两岸古早味业者同台切磋
夏日宝岛多姿彩(行摄台湾)
香港“泰二代”的文化印记
责编:王 平 邮箱:gtbhwb@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