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这次地震很多人第一时间收到预警信息,背后是这样一个系统》
网友“白明”
地震面前,争取几秒钟就可能拯救千万人的生命,为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点赞。
网友“布衣黔首”
愿科学技术进一步服务人民。
网友“宾士军”
建立这个预警系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非常有必要!
微信公众号“学习小组”《【基层说】“免打扰”也躲不过的工作群,天天都在滴滴啥》
网友“军长”
新技术增加基层负担的另一个突出表现就是视频会议重复开。同一内容的视频会,省里直接开到街镇,市里直接开到街镇,区里再给街镇布置。同一个事,有了视频技术,街镇要参加三次同样内容的上级会议,实在是负担沉重。
网友“镜若止水”
任何技术和形式都是个瓶子,里面装蜜糖它就是糖罐,里面装毒药那就是毒药瓶。工作群也一样,建群不是问题,甚至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问题是群里下达的工作任务是取得了实效还是单纯为了点赞、转发?另外,不分昼夜地发布工作任务,模糊了工作与休息的边界,相当于员工长期变相加班。
网友“武国文”
基层人员辛辛苦苦做工作,有时候上面来检查,不问青红皂白就给否定了。说到底还是上级对下级的不信任,好像没有微信截图、台账就是没有做工作,直接一棍子打死。这也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表现。
微信公众号“侠客岛”《【岛叔说】小区因“崇洋媚外”改名,好经不要被念歪了》
网友“狐颜”
个人觉得,小区取“洋名”未必就崇洋媚外,对于已经建好的小区,或者已经投入使用的小区,就没必要改名了,费时费力。对还在建设中或还没审批的小区,以后要严格监管。
网友“Proselyte”
首先起“洋名”也不能一味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从审美的角度看,对国外自然人文风景的认同也没什么。但从另一面看,某些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的名字确实该引起注意。名字是一种文化符号,某些名字不仅歪曲了外国文化更扭曲了本国文化。
网友“似水流年”
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不是改名!小区原本就有经行政部门审批的标准名称(见房产证)。有的开发商为了营销搞噱头,有审批的地名却不用,而使用“崇洋媚外”的非标准地名。清理整治这些“洋、大、怪、重”的名字,是重回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