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旗下的河北教育出版社和花山文艺出版社新近联袂推出了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立新的长篇报告文学新作《多瑙河的春天——“一带一路”上的钢铁交响曲》。作品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为大背景,以河北钢铁集团公司收购经营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为主要事件,讲述了河钢塞钢管理团队三年来扎根异国他乡勇于担当、忠诚履职,使得这家百年老企业扭亏为盈、重获新生的故事。
这个故事所触及的两个关键词本身就充满了看点。
一是“一带一路”。自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热词;
二是钢铁。一面是来自中国的河钢集团。在我国2015年提出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三去一降一补”的经济调整总方针中,其中“去产能”首当其冲者就有钢铁一项,在这个大背景下,河钢怎么办?一面是位于中东欧的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这家创办于1913年的百年老厂曾有过为斯梅代雷沃市贡献40%GDP的辉煌,也有过2002年宣告破产的辛酸;更奇葩的是:2003年,全球著名钢企美钢联曾斥资2300万美元收购了这家百年老厂,但不幸的是差不多在十年后的2012年他们又以1美元的价格抛还给塞尔维亚政府,从而蒙受了4.5亿美元的巨大经济损失。如此一中一西的“两钢”又会撞出什么样的钢花?
上述两个有看点的关键词实际上就构成了这部报告文学新作的看点和特点。《多瑙河的春天——“一带一路”上的钢铁交响曲》实际上既讲述了河钢自身凤凰涅槃的故事,又重现了河钢收购塞钢后使得这家百年老厂浴火重生的艰难历程。
产能过剩一度曾是我国钢铁行业绕不开的难题,河钢也不例外。如何破解?河钢走出了几手妙棋:一是主动退出低端产品的同质化价格战,转而挺进高端市场;二是做新产业新业态的引领者; 三是通过收购南非矿业、控股瑞士德高公司等一连串的资本运作,直接或间接参股控股境外公司约70家……“河北河钢”变成了“世界河钢”。这样一个蜕变的过程在本文中虽不过如此了了几笔,但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在这个过程的背后,又凝聚了多少智慧、勇气与辛劳。
当河钢收购塞钢后,我们同样很难想象河钢派出的河钢塞钢管理团队不过只有区区9人,而正是这9个人严格秉承着河钢国际化战略中创新性提出的“用人本地化、文化本地化和利益本地化”这三个本地化原则,面对两种经营管理模式、两种文化和法律、两种生产技术设备改造规定、两种结算方式和两种新市场开发视野等多种差异,先后闯过了饮食、语言和文化生活贫乏等一道道难关,从2016年7月河钢塞钢管理团队正式接手到是年年底,便出色地完成了“三年三步走的第一步目标,跨过了长达七年严重亏损的冰冻期,一举创造出扭亏为盈的奇迹。据塞尔维亚财政部数据显示:2016年下半年,河钢塞钢的铁、钢、材产量均比上年同期增长50%以上,实现产值3.31亿美元,比上半年增长73%,高附加值产品冷轧板比上半年增长112%,产品出口美国、西欧、中欧和东南欧等国家及地区,成为塞尔维亚第二大出口企业和带动这个国家经济复兴的重要动力,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严冬里的春天”。也无怪乎中宣部要授予河钢塞钢管理团队“时代楷模”光荣称号。
事实胜于雄辩!这样的故事励志长气,也用客观事实无声地澄清了围绕着“一带一路”倡议的种种嘀嘀咕咕。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大时代,惟有开放、惟有尊重彼此的合作、惟有奉行共赢原则,方可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作者王立新将这一切描述为“一带一路上的钢铁交响曲”,而这样的美好结果其实又何尝不是一曲“合作共赢的欢乐颂”?
(作者为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