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顾地以贪名兮,心怫郁而内伤。联蕙芷以为佩兮,过鲍肆而失香。”这是楚辞《七谏·沉江》中的两句。蕙兰和白芷在尧、舜、禹时组成一对称为“蕙芷”,代表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蕙芷”被视为中华民族秀丽山河与繁荣昌盛、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的象征和标志。
有如此重大意义的“芷”就是我们中药里的白芷。白芷为伞形科植物白芷或者杭白芷的干燥根,是一种非常常用的中药,且可药食两用。白芷色白性温,味辛微甘,入肺、脾、胃经。为阳明经引经药。可上行头目,下抵肠胃,中达肢体,遍通肌肤以至毛窍,而利泄邪气。白芷有祛风解表之效,用于感冒风寒,头痛、鼻塞等证;有祛风止痛之效,用于头风痛、偏头痛、眉棱骨痛、鼻渊头痛、齿疼等;有消散排脓之效,用于治痈肿疮疡,初起能消散,溃后能排脓;有燥湿止带之效,用于妇女寒湿白带;有宣通鼻窍之效,用于鼻渊之浊涕长流,不闻香臭者。
关于白芷止痛的功效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呢。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都汴梁。南方有一富商的掌上明珠年方二八,患痛经,每逢行经即腹部剧痛,有时昏厥过去不省人事。虽遍访当地名医,疗效甚微,形体日衰,容颜憔悴。为了治好千金之疾,富翁携爱女前往京都寻找名医。赶至汴梁,适逢女儿经期,腹痛顿作,呼天唤地。正巧,一采药的老翁路过闻之,仔细询问病情后,马上从药篓里取出白芷一束相赠,嘱咐以沸水洗净,水煎饮用。富翁半信半疑。不料一煎服而痛缓,二煎服而痛止。富翁喜出望外,四处寻得采药老翁,并以重金酬谢。从此,白芷一药在百姓中广为流传。后有人先把白芷用沸水泡洗四五遍,干后研末,炼蜜成丸,丸如弹子大。因香白芷在京都汴梁觅得,故取名“都梁丸”,更增添了它的神奇色彩。白芷气味香窜,在通窍活血汤中可代替麝香,不少医生治疗各种痛症,在辨证施治的前提下加入白芷一味,每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白芷还可改善人体微循环,促进皮肤新陈代谢,消除色素在组织中过度堆积,去除面部色斑瘢痕,治疗皮肤疱痍疥癣等。《神农本草经》指出:白芷“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无论是“千金面脂方”,或是慈禧太后的驻颜宫廷秘方“玉容散”,白芷都是制作面脂的主药。现代医学证明,白芷对痤疮、黑头、粉刺都有一定的疗效,在美白祛斑,改善微循环,延缓皮肤衰老方面有着独特的疗效。
(作者系北京市朝阳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