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05月27日 星期一

安化访茶

安如山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5月27日   第 12 版)

  安化茶园
  来自网络

  资江翻越崇山峻岭来到湖南安化,穿城北去,经洞庭,进长江。安化曾是繁华的水陆码头,在马帮肉和排上鱼这两道梅山名菜中,至今还能寻到往日资江两岸的灯火璀璨,人声鼎沸。当然这一切都缘于黑茶——这里是通往新疆、俄罗斯万里茶道的黑茶起点。

  码头老街折射当年“茶乡”繁华

  穿过江南镇大桥,资江右岸,依山傍江有一条排屋老街。尽管老屋已东倒西歪,但房前磨得锃光瓦亮的石板路,屋后伸进江中的台阶码头,令人依稀可辨当年茶市鼎盛时的繁荣。

  安化素有“茶乡”之称,产茶制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便有“渠江薄片其色如铁”的记载,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元明时期“云雾茶”“芙蓉茶”驰名中外,成为朝廷贡品。在中国(安化)黑茶博物馆,我们得知,自明朝嘉靖年以来,安化黑茶取代四川茶远销西北诸地。万历年间,朝廷颁布《安化黑茶章程》,正式定安化黑茶为运销西北的官茶。当年,有一支朝廷的茶兵千里迢迢专门押送安化黑茶。清咸丰年间,欧美各国茶商有“无安化字号不买”之说。

  如今,安化黑茶如何?

  因茶走上脱贫致富路

  “安化黑茶在改革开放后重放异彩,近12年来发展迅猛,从2007年产茶2000万斤,税收38万元;到2018年产茶8.2万吨,税收3亿元。茶已成为全县支柱产业。”安化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肖伟群介绍。

  安化境内群山起伏,难见平畴,更无工业。独特的地理环境铸造了安化人勤劳质朴、开拓创新的精神。

  穿山过岭,我们来到叶子茶厂。在厂里打工的高桥村村民说起了这几年的变化,喜笑颜开。村民徐华荣说:“我们山里大多是旱地,靠天吃饭,种些玉米、稻谷,勉强维持生活。”“2010年,这里建起了千亩茶园基地,办起了茶厂,我家有3个人在厂里上班,婆婆在家门口开了个小卖部,全家日子越过越红火。”村民杨晓红谈兴正浓。“在那以前,我和丈夫年年出外打工,村里穷得没有姑娘敢往这里嫁。现在,日子红火了,有一位从浙江嫁过来的姑娘,把她爸妈都动员来村里落户。”守着茶厂活路多,在这一片,八九十岁的老人在家里替茶厂捡捡鲜茶叶,每年都能挣一万多元。据介绍,湖南华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直接安置就业人员4000余人,年工资总额逾1.5亿元;已上缴国家税收逾10亿元,累计捐赠公益资金6亿元。

  “一片叶子兴了一个产业,富了一方百姓,带动了安化县35万人就业”。安化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瑛强调说:“一业兴,百业旺。黑茶产业链很长,种植、生产、加工、包装、物流、茶旅……多个产业被带动发展。安化漫山遍野竹林,山民们把它劈成竹篾、编成竹篓,成为黑茶最好的包装材料。”

  叶子茶厂空气中弥漫竹子清香,汗流浃背的茶工正奋力压制茶饼,一盘盘鲜茶饼挤进竹篓,码齐晾晒。这是在制作千两茶。

  千两茶,是人工成本比较高的黑茶。当地人家生孩子当年必会存下几篓千两茶,待孩子长大,交给孩子开篓。2008年,安化黑茶千两茶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化黑茶中的金花茯砖更为独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黑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刘杏益说:“只要条件适合,金花菌就会自然生长,但金花有个特点,霸性很足,只要金花菌生长以后,会抑制其他一些有害菌种产生,确保了茯茶健康安全。”

  茶旅融合走出新天地

  安化旅游资源丰富,山水形胜,风光旖旎,奇山秀水孕育了安化的灵动。安化境内的云台山、茶马古道、白沙溪茶厂、蚩尤故里、梅山文化生态园等景区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的常去之地。安化黑茶,也从中走出了一片新天地。

  “现在,我们正用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来提高黑茶的附加值,解决黑茶饮用的便利,推广茶旅融合。”肖伟群说。在万隆黑茶产业园,我们看到新釆的茶叶被直接送到自动加工生产线上,陪我们参观的导游自豪地说:“我们的黑茶已实现清洁化、规范化、智能化生产。透明的生产过程,让人看着放心,这是安化黑茶之旅的必要内容。”

  随着乡村旅游发展得红红火火,采茶、制茶、垂钓、赏花、踏青等活动深受游客喜爱。如今,茶客寻茶游、家庭亲子游等已成为安化旅游热点,旅游市场全线飘红,仅今年“五一”假期4天就接待游客10.08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安化县茶旅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现在的旅游更强调体验感,游客进入茶园或茶山,品茶、赏茶、制茶是安化茶旅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卖点。近几年,安化茶园景观化做得好,很多茶企加入茶旅一体化,带动千家万户的小茶农。这样一来,茶山、茶园与景区有机结合,丰富了游客的茶文化体验,使安化成为茶文化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马拉松跑出新风景
安化访茶
邂逅绍兴东湖
成都大学生时装周开幕
责编:何欣禹 邮箱:hwbrmr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