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不知我们说过多少次了,而且每次都充满自豪。这应当是“50后”的集体记忆,这句话朗朗上口,至今牢记不忘。那些在红旗下成长的生活细节,同样清晰如昨,绝非往事如烟渐行渐远,反而储为记忆银行里的黄金,时刻闪烁着光芒。
我是上世纪60年代的小学生,从小就懂得“守纪律,讲规矩”这句话。大清早走出家门上学去,书包里肯定装有那块昨晚洗得干干净净的抹布,这是维护公共环境卫生的必备用具。
走进学校大门,从来不用老师指派任务,我们人人自觉自愿,主动擦拭教室门窗玻璃,还有讲台和课桌。这已是不成文的规矩,从小养成的公德意识,时时伴随我们长大成人。
那时候说起家庭,谁都知道它不仅是指自家门槛里的小天地,也包括无比广阔的社会大家庭。我们要爱护这个大家庭的一草一木,因为这属于新中国。那时候的热词是“社会主义处处有亲人”。
令人不忘的是我们从小接受的集体主义教育,这种教育使你懂得热爱班集体,使你懂得克服自私自利的思想苗头,使你懂得助人为乐甘于奉献,使你懂得小学生也要有大担当。这种教育使你从小成为积极进取绝不消极的好学生,最终找到自己终生事业的归属。
那时候没什么通讯设备,居民街区的公共电话也不普及。学生们居住分散,遇到寒暑假,学校临时发布通知,几乎没办法送达每个学生。于是,放假前夕班主任便根据全班学生不同的居住地址,精心编织“联络网”,全班设立几个“网头”:张甲,王乙,李丙,赵丁,形成4条“联络网”,一旦学校发布通知,班主任便将通知内容告诉这4个网头,网头立即通知他下面的1号同学,1号同学立即通知他下面的2号同学,于是信息快速传递下去。一般不到半小时就全部通知到位了。
我永远不会忘记我上面的2号——王亮同学冒雨跑来通知我第二天上午8点到校参加慰问孤老户活动的事。接到通知之后,我快速奔跑去通知我下面的4号同学郭强,他接到通知立即跑向5号同学家里。
当时我并不懂得这种冒雨奔跑的行为是出于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只知道自己是新中国的小学生,我们被大人称为新中国第二代,就要把事情做得更好,长大之后服务社会。
每逢新学期开学,班主任老师按照学生们住家的方位编成一支支不同路线的“路队”,并且选定“路队长”。中午放学了,学生们背着书包排成一支支路队,走出校门朝着路队既定方向走去。这一支支“路队”,成员多则十几人少则几人不等。我们既是新中国小学生,也是一群让家长省心的孩子。
那时候的小学生路队堪称城市大街上一道移动的风景。我们沿着长街便道行走,沿途还要歌唱“我们走在大路上”。遇到横过马路时,坚持走人行横道线,一个个都是守规矩的小学生。就这样走着走着,有的同学到家了便一步跨出队列,我们大声互道再见。
一路上,队伍人数自然是愈走愈少。最令人感动的是新中国小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即使这支路队最后只剩两个人,我们仍然一前一后排着整齐的队伍,大步朝前走去。
我们这样一路走。一步步走成一个个守纪律懂规矩的大孩子。这就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我们。是的,我们从小就走在新中国的大路上,一直走到今天。
(作者系天津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