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05月13日 星期一

听“没有翅膀的天使”讲故事

本报记者 邱超奕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5月13日   第 02 版)

  5月12日,第108个国际护士节。正如现代护理学科的奠基人弗洛伦斯·南丁格尔所说,“护士其实就是没有翅膀的天使,是真善美的化身”。

  今天,中国护士数量已达400万人,近7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不断壮大的数字,意味着越来越多人得到“天使”的精心照料。今天,在这个属于护士的节日,就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 王新华 

  面对死亡冲在最前

  时间拨回5年前。2014年初,“埃博拉”肆虐非洲,这种高致死病毒令人闻风丧胆,防控形势十分凶险。彼时王新华是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的护士。

  当年9月,以传染病防治见长的第五医学中心紧急受命,她头一个报名,成为代表中国奔赴塞拉利昂抗击“埃博拉”疫情的第一批医疗队员。

  临出发前几分钟,王新华的丈夫拉住她说:“咱俩拍张合影吧。”3个月后,等王新华援非归来,丈夫指着照片问她:“知道我为什么要跟你拍照吗?我怕这一去,不知还能不能再见到你……”

  回想西非驻地,危险的确就在身旁。配戴口罩、搀扶患者、测量体温、安排床位……穿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王新华紧张工作,每天满身是汗。有一天查房,她发现女患者艾玛瘫倒在地,呕吐物和排泄物到处喷溅,顾不上多想,她赶紧扶起艾玛,一丝不苟地消毒清理。由于家人都死于“埃博拉”,艾玛一度绝望到拒绝治疗。王新华一次次送上祝福卡片,并始终陪在她身边。后来,艾玛康复出院那天,激动地对她说:“感谢中国军人给我第二次生命!”

  2015年,王新华被授予第45届南丁格尔奖章。她说:“荣誉绝不仅仅属于我个人,我只是军队千万护理人中的一个。”

  ■ 王英、孙静

  用爱守护生生死死

  有一种护士很特殊,他们负责送末期患者走完最后一段路。他们是安宁疗护护士。

  在湖南省肿瘤医院安宁疗护病房,王英正是这里的护士长。“当我选这个岗位的时候,大家都说我傻。人们不能理解,为什么我偏要选择一个与死亡打交道的岗位?”王英却说,尽管看过太多生离死别,但她始终认为,每个生命都值得一场有尊严的谢幕。

  说起患者,王英几度哽咽。“癌症患者不比寻常人,他们心里的伤,比身体上的更重、更痛。”

  林姐,一位晚期乳腺癌患者,生存期评估只有1个月。“有一天,林姐说她想去参加同学聚会、父亲的七十大寿,还想去看看油菜花!”王英说,如果人生是一场旅行,她愿意陪林姐走完最后一程。后来,在医护人员、志愿者和家人的努力下,林姐完成了生前的3个愿望。

  有人送走伤逝,就有人呵护新生。北京协和医院儿科护士长孙静,27年来用一双温暖的手,为每个小宝贝托起生的希望。

  “这本病历的主人叫山雨,翻开它,能看到我20年前的签名。”孙静回忆,1999年,山雨出生时只有26周,仅重680克。想让他活下来,这是对生命极限的挑战。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成了孩子的第一个家。

  一项项治疗护理,为山雨架起希望的桥梁。62天日夜守候,帮他一步步闯过呼吸关、感染关、喂养关……转眼18年过去了,山雨长成了健康的大小伙子。

  ■ 曾霞

  两进震区救死扶伤

  “5·12”汶川大地震,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那一天也是一个护士节。从那天起,四川省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护士曾霞,在强烈的余震中,抢救151公里外的汶川送来的重伤员,连续奋战15天没有回家。“一场场生命大救援、一趟趟伤员大转运,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快点,再快点!”3个月的救援,让曾霞从一名急诊护士成长为灾害救援的“白衣战士”。

  “我有一个特别的孩子,灾害夺走了他的双亲,仍记得在夜里,病房传来他撕心裂肺的尖叫,创伤后应激状态的他抱着被子瑟瑟发抖。”曾霞说,每当这时她都会跑向孩子,给他安抚拥抱,直到他入睡。就这样,曾霞陪护了一月有余。孩子康复出院那天,泪眼朦胧地叫了她一声,“护士妈妈”!

  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曾霞又冲上海拔5000米的高原,在血氧饱和度不够的情况下坚守救援前线。再后来,为了成为一名更专业的灾害护理护士,她考取了灾害护理学硕士。她说:“灾害护理,我时刻准备着!”

中国科技创新正酣
合作是正确选择 重大原则决不让步 坚决反对加征关税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新闻中心试运营
听“没有翅膀的天使”讲故事
77名藏族大学生成“准护士”
中国佛协举行佛诞节庆祝活动
老外跳起土家舞
中德学者共议两国科教合作
圆明园启动修复1860项目
责编:任 涛 贾平凡 邮箱:dieryw@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