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打工的农村妇女杨雪娣怎么也没想到,因为广西现在实行的“产业到家·牵手妈妈”巾帼脱贫行动,她能如愿在家门口上班,工作家庭两不误。
广西集“老、少、边、山、穷”于一身,是中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产业到家·牵手妈妈”巾帼脱贫行动是广西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脱贫攻坚战中,充分发挥妇联和妇女作用而实施的行动。行动是以广西54个贫困县、5000个贫困村为重点区域,以建档立卡贫困户妇女为对象,依托发展优势农业、打造特色产业、互联网+,为贫困姐妹定制脱贫路径,扶持妇女就业创业,促进她们增收脱贫。该行动吸引不少像杨雪娣这样在外打工的贫困妇女回乡发展。
广西妇联主席刘咏梅说,在这场脱贫攻坚战役中,壮乡巾帼不让须眉。妇女既是脱贫攻坚重要的工作对象,也是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顶起脱贫“半边天”。
家门口打工,赚钱又顾家
“一条扁担两头挑,一头挑着金山银山,一头挑着绿水青山”。为贯彻落实“产业到家·牵手妈妈”巾帼脱贫行动,广西妇联、广西文化和旅游厅、广西扶贫办联合开展“金绣球”农家乐示范点的创建活动,鼓励农家乐发展,推行农家乐基地+贫困户+产业模式,给每个示范点10万元资金扶持,40%用于扩大生产,60%用于培训带动贫困妇女。
杨雪娣是这批贫困妇女中受益的一员。一年前,丈夫因生病行动不便,她只能辞掉在广东的工作回家照顾家庭。
回到贵港老家后,在当地妇联的帮助下,杨雪娣顺利进入“广西金绣球农家乐示范点”贵港四季花田农业生态观光园工作。“原来外出打工,一月也2000多块,现在回家门口打工,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家。”杨雪娣说,她已经摘掉贫困帽子,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不止杨雪娣,“70后”青年农场主梁壬梅的七彩生态农场也直接或间接带动180名妇女就业,其中有80名建档立卡贫困妇女。梁壬梅说,能成为农场主,辐射带动周边贫困妇女脱贫致富,与广西妇联扶持“妇字号”基地等政策息息相关。
如今,广西各地的农家乐已成为增加妇女就业岗位,带动贫困妇女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的有效载体。
“桂秀”带动当地妇女灵活就业
广西少数民族有着自己灿烂的文化艺术,广西妇联便以打造壮绣、瑶绣、苗绣、侗绣为基础的“桂绣”品牌及其它手工艺产业。
“宜绣则绣,宜编则编”让更多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实现增收致富、照看家庭两不误。
柳州融水县女子李伊园是年轻的“老”绣娘。她创办的彩云苗艺成为助力当地贫困妇女脱贫的金绣球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获得10万元扶持资金,4万元用于购买设备,6万元用于绣娘的培训。2017年,柳州市妇联扶助李伊园6万元用于出国参展宣传。随后,李伊园带着家乡的刺绣作品,勇闯英国伦敦时装交流活动,受到一致好评。2018年5月,李伊园荣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如今,她带着60多名绣娘一起学习和制作苗绣,绣娘的人均月收入达到1500至3000元。
与李伊园一样,广西工艺美术大师蓝然和蓝淋兄妹在广西南宁开办壮美坊工作室。该工作室培训了1000多名妇女成为壮美坊壮绣工厂的绣娘,并通过这一技艺实现脱贫。
土特产“藏在深山有人知”
野生灵芝、有机红薯、香菇、木耳……这些土特产,经过“85后”姑娘石秋香包装,再利用互联网销售渠道,变成了城里人喜爱的健康食品。
石秋香原本在深圳上班。2013年上半年,因母亲生病,石秋香辞职回家乡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照顾母亲。她发现长在高山的红薯有别于一般红薯,具有甜、糯、香、滑、入口即化的特点,却又藏在深山人不知,所以决定开展产业扶贫红薯深加工项目。
石秋香说,他们村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剩下留守妇女及老人在家照顾家庭。为帮助这些贫困孤寡们,她从留守人员开始,慢慢地将她的帮助贫困巾帼计划在村子里铺开。.
石秋香先将公司种子赊销给村里群众,广泛发动他们种植红薯、花心薯等作物,然后再通过电商销售,帮助农户销售产出的农产品。2018年,石秋香在融水县7个乡镇13个村屯发展高寒山区836户农户(其中贫困户638户)种植高山红薯2000多亩。
2018年,广西妇联联合其它单位举办“魔豆妈妈”创业扶贫大赛。“魔豆妈妈”是由淘宝网捐赠1000万元设立的“中国红十字会·淘宝公益”专项基金,主要运营帮助自强自立的困境妈妈改变命运的电商创业工程。
通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广西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100万人减少到2017年底的26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70%下降至5.7%。2018年,广西实现11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