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爆发,人类文明在这场席卷全球的生产力革命中完成了由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轨。工业遗产见证了工业文化的孕育、成熟和变迁,是全球文明进程的重要史料。除了历史价值,工业遗产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建筑风格、景观美学等方面,科技价值体现在工业技艺、制造流程等方面,经济价值体现在开发和再利用方面,社会价值体现在集体情感、精神风貌、文化多样等方面。
保护工业遗产是文化自觉的表现,也是成熟社会管理形态的体现。法国早在1840年就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历史性建筑法案》。20世纪50年代,英国明确了“工业考古”的概念。1986 年,拥有世界上第一座金属桥的英国铁桥峡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美国苏荷区、德国鲁尔区,都是工业遗址保护更新的经典案例。
近年来,中国越发重视对工业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自己的探索和实践。汉冶萍钢铁厂、青岛啤酒厂、第一颗原子弹试验基地等多处遗址被确定为国家级工业遗产博物馆。各地广泛开展关于工业遗产的调查、申报、保护工作。2018年1月,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和中国城市学会联合发布《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2019年4月,《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发布。随着两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的发布,我们对于工业遗产的认识更加深入,相关的研究保护工作也有了更可靠的依据。
工业遗产是城市文化的摇篮。以工业建筑为核心,蔓生出市民的生产生活脉络,构筑起城市的有机体。在工业遗产保护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整体性和原真性两个原则。
这就要求把工业遗产安全放在首位。近年来,文物建筑遗存遭毁的“天灾人祸”频频发生,令人痛心疾首。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务必摸清工业遗产现状,建立明确权属关系,制定科学的应急防范预案。只有保障安全,才能在此基础上把握工业遗产价值,进而分级、分类开发。
还要考虑到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肌理的关系。中国城市工业化有一道独特的风景,就是围绕工业区建成的单位大院。二者形成的有机整体体现了中国传统院落的空间秩序,同时也承载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保护工业遗产要综合时空关系和社会语境,处理好工业遗存与城市规划、历史街区等方面的关系,因地制宜地建立综合、整体的保护机制,避免“碎片化”保护。
要树立物质遗存与精神文化保护并重的观念。工业遗产蕴含着城市精神,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大庆松基三井见证了大庆油田的诞生,也是新中国石油工业成就和大庆精神的重要象征。大庆市要传承城市文化根脉,就要充分提炼和发扬工业遗产的精神内涵。
保护与开发不是相悖的,在保护工业遗产的基础上使其成为文化创新的资源,才能让城市文化历久弥新、永续发展。
一种思路是打造“城市文化会客厅”,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社区营造、公共服务结合起来。重视工业遗存与城市景观塑造的统一,加强工业遗存与周边新老社区的对话。前身是燃气用具厂房的北京市朝阳规划艺术馆,如今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缩影,积极探索数字化智慧展馆模式,打造居民公共文化生活的会客厅。
一种思路是“腾笼换鸟”,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盘活工业存量空间,提升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是城市发展动能转化和业态升级的重要途径。许多老旧厂房探索“文化+科技”转型升级新方向,由粗糙化改造逐渐走向精细化运营,越来越多“工业废墟”变身“创意高地”。
工业遗产这座富矿,不仅属于当代,更属于未来。新时代的工业遗产不仅要成为展示工业文明的窗口,更应接续城市精神,成为全社会共建、共享的文化新地标。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