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04月18日 星期四

研学初识“哥伦布”(行天下)

陈鸿瑶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4月18日   第 11 版)

  哥伦布市一角

  俄亥俄州立大学

  初识哥伦布这座美国的城市,是因为我到俄亥俄州立大学做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而俄亥俄州立大学就坐落在这里。

  当我告别了塞北春城温暖的家,带着年仅十岁的女儿来到这个完全陌生的国度,踏上这座充满未知的城市,起初是有那么一丝忧虑和不安的,因为我们要在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中生活一段时间。

  “欢迎来到Tremont小学”

  女儿上学的第一天,我的不安就烟消云散了。

  放学回来,性格内向的她像小鸟一样欢快地讲述着学校里的每一件事,还带回了一个封面上写着“欢迎来到Tremont小学”的本子,里面是来自校长、班主任及班级里每位同学的欢迎信。孩子们用稚嫩的方式风趣地介绍了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帮助她熟悉校园,一位华裔女孩还贴心地写下了自己的汉语名字。

  原来,为了迎接这个中国女孩的到来,他们早早做好了准备。女儿还看不太懂,但是友善是不分国界的,她能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孩子们的热情,“妈妈,你看他们多好。”

  见到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系主任马克教授时,我也有了和女儿同样的感受。这位专注于中国民俗研究的美国老人,谦和而亲切,热情地用汉语给我介绍哥伦布的景点,认真地倾听我的研究计划,邀请我给学生们做讲座。

  珍妮是我在哥伦布结识的第一个美国朋友,在她家的墙上,我惊奇地发现了一幅女书书法作品,原来我已经是拜访她家的第三位中国朋友了。看着她认真地在中国地图上标出我们家乡的位置:长春、洛阳、台北,我更加理解了“最真诚的握手,总能越千山跨万水,超越重重阻隔”。珍妮是我的朋友,更是中国的朋友。

  初识哥伦布,我感受到的是它的亲和友善,面对善良宽容的人们,探索美国的旅程也从容起来。

  这里虽然没有充满活力的广场舞,但是每到橄榄球赛季,比赛场面堪称震撼;这里也没有热闹的叫卖,但天空中回荡着教堂的钟声,绵远悠长;这里的中餐也许不够正宗,但街上的薄底披萨是另一种味觉体验;大洋彼岸的亲情或许遥远,但是无论是迎面走来的路人,还是社区图书馆的义工、超市里的收银员,绽放在他们脸上亲切自然的微笑会随时融化你作为异乡客的拘谨,瞬间把他乡当成了故乡。

  我突然发现,文化的不同不是交流的障碍,而是沟通的动力,只要有一颗宽容友善的心,其实,“都挺好”。

  “最迷人的夕阳”

  哥伦布的美好不止于人,军旅作家裘山山在《春天来到哥伦布》中说:“哥伦布的夕阳,是我见到的最迷人的夕阳。”这褒赞并不为过,它时而激情四射,燃烧了半边天空,时而又平和慵懒,书写着岁月静好。

  其实,哥伦布迷人的又何止夕阳?这里四季分明,虽然冬天极为漫长,春天姗姗来迟,但是明丽的阳光下,湛蓝的天空衬托着色彩丰富、风格多样的房屋,成了明信片上的风景。哥伦布的夜空又异常清澈宁静,常可见到形态各异的云朵飘浮在星河之上,那景象圣洁而神秘。

  冒着料峭的春寒,风信子和郁金香会灿烂地点缀在各家各户的门前;夏天更是繁花似锦,绿草如茵,成群结对的萤火虫会把夜晚变成童话的世界;秋天叶子上的火热如约而至,那似乎是为哥伦布量身定制的装饰;白雪降临的冬天,街上各种版本的雪人告诉你安静的哥伦布并不寂寞。最可爱的还是时常造访后院的野兔和松鼠,在廊前做窝生子的小鸟,向着天空肆意生长的树木,那都是自然对人类敬畏包容的奖赏。

  草地上赤脚奔跑的孩子,绿荫如盖的大橡树下读书的少女,公园长椅上悠闲的老人,那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如同美国式的田园牧歌,竟然有几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不由得让人心生眷恋。

  “要学会和中国人做朋友”

  俄亥俄的土地上走出过7位总统,这里又是爱迪生和莱特兄弟的故乡,然而吸引我不远万里来到这里的却是一位古稀老人——吴伟克教授。这位老人致力于中文教学30年,创立了“体演文化教学法”,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的中文教学法博士点迄今为止仍然是美国中文教学领域唯一的博士点。

  吴伟克少年时就读遍了林语堂的著作,在康奈尔大学读博士期间,他选择了中国文学专业,想通过文学来更多地了解中国和汉文化。在那个语言教学只重认读而忽视听说的年代,他就敏锐地认识到,只会认字的语言教学不是成功的语言教学,学汉语不但必须学口语,而且必须学习中国文化,要在文化中学习语言。

  在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汉语课堂上,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为人处世习惯以及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是学习的重点。吴伟克在课堂上多次表示,俄亥俄州立大学培养出的学生要学会和中国人做朋友,跟中国人打交道,与中国人共事。

  “我的理想是,培养能够理解中国的学生,特别是和中国人意见观点不同的时候。即使我们不同意他们的想法,我们也应该设法理解为什么中国人会这么想,尽量了解他们的文化根源、文化视角和世界观。”吴伟克正是秉持着这样的理念一直坚持在教学科研的岗位。

  在吴伟克略显狭小的办公室里,那幅“知行合一”的书法作品在众多中国字画中尤其醒目,“我总是教导我的学生,到中国去,不是去教导中国人应该怎样生活,而是去尽量学习,去理解另一种文化,反过来加深对自己文化的了解,甚至对自身的理解,从而创造一个和谐宽容的世界。”我惊叹于他的睿智与胸怀,“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因为语言与文化血肉相连,而对“他文化”的包容和理解才是用好这把钥匙的秘密,这是语言学习之道,难道不也是世界相处之道吗?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世界因多样而丰富,因包容而和平,不同文化因互鉴交融而更加繁荣。

  遇见哥伦布,遇见美好。

  (作者为东北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副教授)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研学初识“哥伦布”(行天下)
梨花开半山
在庐山品味雾根茶
第二届中华设计奖颁奖
中国文旅产业年会在三亚举行
丝路青年汇聚北京
责编:刘发为 邮箱:rmrblyt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