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04月05日 星期五

来华留学生和中国的不解之缘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4月05日   第 09 版)

  美花硕士毕业,在北京语言大学留影。

  白玫(右三)和博士生同学在北京语言大学合影。

  皮特(前排右一)和师友在一起。

  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共有48.92万名外国留学生在中国高等院校学习,规模增速连续两年保持在10%以上。来华留学规模持续扩大,中国已是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在留学过程中,来华留学生和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怀揣梦想留学中国

  黄蓓蕾

  新学期开始,美花有了新的学习任务。中文的精深既让她迷恋,又让她感到学习中文并不那么容易。

  实现到中国留学的梦想

  美花是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专业的博士生,在她心中,一直有一个做汉语教师的梦想。

  “我是埃及人。早在1958年,埃及已经开展汉语教学工作,到现在已经有60多年的汉语教学工作的历史。我来自有着这么悠久的汉语教学工作历史的埃及,心中怎么可能没有做一名汉语教师的梦想呢!我的母校——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就是埃及第一个开展汉语教学工作的学校!”美花回想起自己与中文的渊源,激动地说。

  从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毕业后,美花凭借优异的成绩,在母校中文系做汉语助教。

  在教埃及大学生汉语的过程中,美花发现,埃及学生不但对中文这门课程很感兴趣,而且对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家十分热爱。他们被中国的历史、美食、功夫、经济发展、传统风俗等迷住了。

  美花仍记得,她在教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汉语时问他们:“听到‘中国’这两个字,会有什么想法?”“中国有龙、饺子、筷子、春节、中医、长城、功夫、李小龙和成龙,中国人擅长数学……”学生们的回答令美花感到,教中文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于是,美花决定到中国学习深造,使自己的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

  由爱中文到爱中国

  美花学习汉语已约10年。虽说有长时间的汉语学习经历,但她坦言,直到现在汉语对自己来说,仍不是一门容易学的语言。美花告诉笔者,汉语难学主要体现在语音和书写两方面。“这两个方面跟我的母语差别很大,特别是语音系统,有很大的不同。”美花说。

  刚开始学习汉语时,汉字的发音和书写是她学习中遇到的最大困难。“这么多的汉字怎么能记下来?中国人说话很快,怎么能听得懂?更别说开口跟中国人交流了。”这类问题在美花的脑海中不断涌现。“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的老师们在教汉语语法和翻译方面很厉害,我感谢这些老师,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我克服不了前面所说的困难。”美花说。

  除了老师的指导,美花对中国的热爱也激励着她克服汉语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美花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勤于练习汉语口语,也常和学习中文的埃及同学积极交流。

  “如果想要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就要从学习这个国家的语言开始。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传递着经验、传统与知识。”美花说。正是这种想法,让她更加热爱中文。

  希望深入了解中国文化

  美花已在中国学习4年,她不仅想要学好中文,还想更加了解中国文化。

  “我到中国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是想提高我的汉语水平或者获得一个学位,而且想要亲身感受我在埃及学过的中国文化。”美花说,“我教过的埃及孩子也对中国文化怀有热爱与好奇。”

  到中国之前,美花通过课本了解中国文化,到中国之后她在实践中探寻,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

  美花的研究方向是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她说:“到中国之后,我想近距离观察中国文学里的‘中国人’形象。同时,我也希望在留学期间能尝一尝中国的美食。在中国最让我感动也最启发我的是中国人尊重老人、家庭团结、谦逊努力等美德。中国的传统文化保存得很好。”

  

  在中国学习汉语的14年

  刘 奇

  白玫来自伊朗,正在北京语言大学读汉语言博士。她从2005年随丈夫来到中国,到现在已经14年了。

  “丈夫是第一个中文老师”

  2005年,白玫初到中国,不懂中文的她做什么都很困难,只会用中文说“我不知道”“我爱你”。

  虽然白玫的丈夫会说中文,他们在中国的生活不是问题,但是不能与别人沟通让白玫感觉很不舒服,就让丈夫开始教她中文。“我丈夫是我人生中第一个中文老师,他从汉语拼音开始教起,再教我一个个的汉字。”白玫说,“我的丈夫是老师,我是学生。他这个人很认真,每天下午都给我上中文课。同时也很严格,每天都要上汉语口语课和听写。”

  白玫学中文注重实践,很多词都是丈夫在日常生活中教给她的。白玫则常在小摊上和摊主讨价还价的过程中练习中文,她觉得很有意思。为此,她的丈夫还特意给她上了一次关于“讨价还价”的课。

  “我的丈夫告诉我,中国人能听懂我说的中文就证明我说得对。”白玫说。她一直按照丈夫所说的标准练习中文,努力让中国人听懂自己讲话。在笔者采访她的过程中,白玫的中文表达非常流利,意思表达准确到位。

  “只有生孩子那天没去上课”

  在中国读研究生期间,白玫非常认真努力。当她得知只有班级的前三名可以拿到奖学金的时候,就更加努力学习,希望自己能拿到奖学金。白玫的成绩一般是班里的第二名或是第三名,说起自己的成绩,她非常自豪。

  白玫怀第二个孩子的时候正在读研究生,虽然怀孕期间身体不太好,但是她坚持每天上课。“我生孩子的前一天晚上,老师发微信让我不要去上课了,但我跟他说我可以去上课。在老师的强烈坚持下,最后我没有去上课。”白玫说,“也只有那一天我没去上课。记得考试时,我刚生完孩子不久,就抱着孩子去了,一边哄着孩子一边答题。”

  白玫的努力有了回报,她的中文水平日益增长。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她还给其他留学生做起了中文家教。做了两年家教后,白玫还想继续学习,于是考取了北京语言大学的博士。

  “中国是我的第二个家乡”

  白玫回忆说,刚来中国的时候她生下了她的大儿子。那个时候亲人都不在身边,自己对于带孩子也没有经验。邻居阿姨们就教她怎么带孩子,孩子生病了怎么办。在热心邻居的帮助下,她度过了那段手忙脚乱的日子。

  “到中国以后,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国人特别热情好客。”白玫说,她还特别喜欢中国人春节团聚的氛围。很多人在一起热热闹闹,共享节日欢乐。她还喜欢春节的时候放鞭炮、发红包等节日习俗。

  刚来中国的时候,白玫不习惯中国的饮食,比如吃不了辣味火锅,不过现在,火锅已经成为她的最爱之一。白玫说,她喜欢吃中国包子和饺子,而且已经学会了做包子和饺子,也可以自己在家做其他中国美食。

  “我觉得中国是我的第二个家乡。”白玫说,“我们在中国住了很长时间,这里很美,还有好多名胜古迹。我最喜欢北京的春天和秋天。”

  

  在中国的生活是人生之光

  皮 特

  我是来自波兰的Peter,中文名叫皮特,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在读博士生。

  我和中国的缘分始于2011年。那年,一位非常要好的波兰朋友带我到北京和西安旅行了10天。此次中国之行让我发现中国是个拥有灿烂文化的国家,而此前我只是从书本上、电视上以及和别人的交谈中对中国有些零碎的了解。这10天经历让我有了要学习中文的念头。回国后,我便将之付诸行动,在2012年到天津理工大学正式开始了中文学习,为期1年。

  我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缘分始于2014年,这是我第三次到中国。我非常高兴成为了上外的一名语言课程学生。

  刚到上海时,因为不习惯这里的气候,刚开学我就得了肺炎。这场肺炎来势汹汹,连续两个月,我不得不每天去医院接受治疗。医院的注射室里有100多个座位,我是唯一的外国人。有一次,一位同样患有肺炎的中国病人坐到了我的旁边。他见我一个人在输液,就开始和我攀谈起来,并不断地安慰我,还鼓励我战胜困难,这让我特别感动。交谈中,我了解到这位中国病友名叫“九哥”,我们还交换了微信号,并约定输液结束后一起吃饭。

  在我患病接受治疗期间,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留学生办公室工作人员和我的授课老师们给了我很多帮助,比如帮我联系保险公司购买保险,给我做心理辅导,让我不要放弃,直至我痊愈重返课堂。

  病好以后,我和九哥常见面。九哥也从我最亲近的病友变成了我的中国哥哥,从和他的交往中,我感受到了中国人的热情、友好。每次和九哥在一起,他都会给我介绍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通过九哥,我认识了很多有意思的中国朋友,并游览了许多美丽的地方。

  到现在,我还记得第一次受邀去九哥家做客聚餐的经历,那些场景令我难忘。到九哥家做客,给我宾至如归的感觉,好像回到了我自己的家。九哥不仅是我的良师益友,还把我当成了他家的一员。他对我“管”得也很多:每当我做错事时,九哥会指出来;当我表现很好时,他总是鼓励我不断努力取得更大的进步。这让我感受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九哥就是我的中国哥哥,我也有了中国的家。

  2018年,我的“中国家人”到我波兰的家做客,他们见到了我的父母,大家在一起其乐融融。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我很高兴地给“中国家人”介绍波兰文化,也为我的家长介绍中华文化,让他们对中国有进一步的理解。

  在我心里,九哥是我非常好的中国文化老师。在他的帮助下,我不仅提高了中文水平,而且还爱上了中国,特别是上海,以至于认识九哥两年后,我决定要留在中国,并在上海外国语大学继续深造。

  感谢中国政府的资助,让我获得了奖学金,成为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系的公费博士生。我很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充分参与各种学术活动,同时刻苦努力。在读博期间,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希望将来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遇到了九哥这样的中国朋友,如果没有他,我在中国的生活会逊色很多。除了九哥,我的其他中国朋友、我在中国的老师们……都为我创造了珍贵的机会,改变了我的人生。

  我希望每个来中国的外国人都能拥有他们自己和中国的独特缘分,同时让这缘分点亮他们在中国的生活,开创更光明的未来。

来华留学生和中国的不解之缘
用社交媒体讲孔院故事
和电子游戏说“再见”
责编:赵晓霞 邮箱:xiaoxiapeop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