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大良沟满坡的果树开始孕蕾了,闲不住的村民又泛起新一波绿色憧憬。勤劳敦厚的大良沟人自从唤回青山绿水,靠山吃山,果树种植就成了绿色家园的支柱产业,生态旅游趋旺。清一色的砖瓦房棋布沟谷,炊烟袅袅飘逐,远处的杜鹃树正萌动着色彩的喷发。村支书田仲成说,夏天再来吧,十里山谷十里花香,灿若霞落,等到硕果压枝,便是大良沟最诱人的季节,那真是“人间仙境”呢。
天蓝得透明,平坦的水泥路直通山里,我脑海中却浮现出大良沟四十年前的模样。我出生的地方与大良沟只隔一道山梁,印象中的大良沟荒草萋萋,枯枝摇曳,牛角状山坳写满了苍凉干涩。“走进大良沟,步步踩石头”,石头硌得脚掌生疼,稀疏的植被涵养不住水分,每逢下雨洪水肆虐,水土流失后,七沟八壑鸡爪一样定格在大良沟的脊背上,裸露出来的是实打实的困窘。
“大良沟全是山坡地,根本不适合农业耕种。”田仲成道出大良沟过去贫困的根源。生态环境差,干旱缺水,自是广种薄收,种一亩收一斗,种一坡收一锅,成了方圆十里闻名的贫困村。于是,青壮年外出打工,投亲靠友,姑娘远嫁他乡。老地户邱子祥算是家境好的,让他闹心的是四个儿子,他们相貌端正、勤劳能干,眼瞅着到了成家的年龄,却只有大儿子娶上了媳妇,其余三个都落单。好不容易给老二介绍一个,女方来相亲,刚入沟门就皱起眉头,没有勇气踏进大良沟。为了儿子,只好举家迁走。这样的例子不止邱子祥一家。那些年大良沟人光出不进,常住人口锐减。
走进象牙塔后,大良沟便在我的记忆中淡去了。在城里挥霍青春芳华,临近退休,故乡情愫丝丝漫卷,彼时大良沟已是巴林左旗主打的旅游品牌。走访期间,听到最多的是“乡贤”的称谓,他们是大良沟嬗变的内因。74岁的“网红三姐”庞彩花说,没有这些“乡贤”,大良沟不会变成现在的样子。
“乡贤”一词始于东汉,意指品德、才学为乡人推崇敬重的社会贤达。我翻阅大良沟乡贤录,他们地处天南地北,有的在岗,有的退休,却始终心系故土,与大良沟同频共振。
十几年前,李义等几位外出发展的大良沟人回乡祭祖时,在村北的山岗上不期而遇,他们遥望荒凉的大良沟心绪难平,遂凝聚成一个共同的心声:该为家乡做些什么?四月的大良沟土地复苏了,春种的讯息在土层下萌动,一封“打造绿色家园”的倡议书送到家家户户,大良沟的希望之光由此点亮。自恢复高考以来,大良沟先后有200多人考入高等学府,他们中有的成为专家学者,有的担任领导职务,还有些企业家和离退休干部,这是笔宝贵的“才”富,汇集起来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故乡的呼唤得到所有乡贤的响应,愿景随即化为行动。阳光洒在山梁上,从四面八方赶回的乡贤携家带口,自带工具和树苗,栽下绿色和希望。远在吉林担任县级领导的李华工作繁忙脱不开身,捐献了2万株树苗。乡贤们无私的善举感动了当地群众,大家纷纷行动起来。
先治坡,后治窝。大良沟唯一不缺的是石头,大家把石块装进铁丝笼,在横七竖八的流蚀沟里筑起55道谷坊。几百人的施工队伍分不清是乡贤还是百姓,那场面俨如当年大会战再现。73岁的老局长韩文国,两鬓霜白,与村民一道施工。烈日炎炎,邱树林夫妇干得投入,丈夫脱掉上衣,后背晒脱一层皮,妻子脸色黝黑。这些流域治理后,全部栽上果树。
绿了山川,富了百姓。如今的大良沟被绿色晕染了,原来的坡耕地全部退耕,栽植果树。原生灌木丛植物封育后重现生机,每到五月,杜鹃纷纷绽蕾,满坡嫣红。林果产业是大良沟致富之源,果林面积从本世纪初的200亩扩大到近3000亩,初步实现人均3亩果树的目标。村支书田仲成算了一笔账,每亩果树收入7000—8000元,林下种植蔬菜,还能获得1000—2000元的收入,近两年大良沟人均收入一直稳定在每年1.5万元以上。
春日阳光温和,边走边谈间不觉已来到村南的山腰。回望山下,新修的梯田划出优美的弧线。田仲成说,梯田栽植果树,挂果后人均收入还会翻番。
在大良沟蒙古野果专业合作社见到翟春城。他是全村最早种果树的种植大户,也是最活跃的野果经纪人,每年为大良沟销售水果20多万斤。从他身上可以管窥大良沟起步的侧影。
“当时家里困难,没房没屋。后来出去打工挣了1440元钱,拿回来710元,剩下的被人坑了。遇见河南人收鹅毛鸭毛,就跟着他们做起来。2011年改做水果生意,把村里的水果销到广东、河南、北京等地,可大良沟果树品种老化,种植方式传统粗放,产量上不去,我自费出去培训,回来后当技术员,更新树种,自己先种做示范。我的梦想是全村老百姓共同致富。”
刚接触果树种植,只试探性种植12亩,缺水是最大的问题。从山下拉水,一块地浇7天,即便这样,果树第二年还是旱死一半。后来,在乡贤们的帮助下,大良沟建起了水利工程,二三级提水,高处建了蓄水池。有了水,果树成活有了保证,大良沟的好日子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在映山红农家乐,我与宋树怀相谈甚欢。他17岁高中毕业,担任教师17年,从政17年。他并不是本村人,在大良沟包村三年,退休后举家迁过来。据他介绍,近年来大良沟党支部班子都由乡贤担任,他们不计报酬,踏踏实实为大良沟做事。不改的乡音和萦绕的乡愁,凝聚成感恩和回报家乡的潮动,从大良沟走出去的人自愿组建美丽乡村建设民间协会,谋划大良沟发展蓝图,传送新的生产生活理念。无论先前担任过什么职务,回到大良沟都是普通农民,把智慧和余热毫无保留地献给故乡。到2016年,协会成员发展到300余人,集资40万元,义务植树500亩,修路1000延米。乡贤们积极争取把大良沟打造成生态旅游村和“美丽乡村”示范村,修路、植树、架设电线,修建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和公共文化设施,完善旅游景点16处。
大良沟变了,变得灵动、秀美。林荫笼罩下,野草野花长势茂盛,徜徉在山谷,偶有山兔奔逐,山鸡振翅翔飞。硬化路面像玉带一样把大良沟串联起来,村东头的大象山绵延起伏,把绿色家园的触角延伸到远方,一幢幢红砖碧瓦的农舍错落有致,小汽车横卧在房前屋后,诉说着富庶的生活。大象山脚下的民俗园,一枚大辽古币模型伫立,寓意大良沟财源滚滚。契丹文字躺在地上,映衬大辽发祥地的文化底蕴。
在福禄葫芦加工厂,十几名妇女用她们的巧手,制作出葫芦、灯笼、根雕等旅游产品,琳琅满目。每到旅游旺季,这些手工艺品常常供不应求。厂长宋国俊是城里人,岳父家在大良沟,枕边风把他吹到这里来办厂,让闲在家中的妇女有了用武之地。有一次,宋国俊蹬三轮回城购买原料,不慎跌落沟里,摔成骨折。乡亲们带着牛奶鸡蛋来看他,见他竟然卧在病床上设计,感动得热泪盈盈。住院期间他设计出100多种工艺品模型,腿还没好利索就拄着拐杖指导加工。
庞彩花被冠名“网红三姐”,缘于她热心调解,邻里纠纷或夫妻斗气,只要三姐出面总能摆平。离婚出走的王成媳妇,在庞彩花的规劝下与王成重归于好,她家就在福禄厂的东侧,五间瓦房昭示着日子的殷实,整洁的院落流淌着温馨。庞彩花还是刺绣高手,她的作品做工精细,一针一线缝缀着生活的美好。
雅图奶茶馆在村东头,两顶蒙古包格外醒目。喝着香味纯正的奶茶,咀嚼着逝去的光阴,四十年似乎很遥远了,大良沟与过去反差之大,仿佛是在梦中。
“每年到大良沟旅游的不下10万人次。”听到这句,胸口仿佛被撞了一下,发自内心地为大良沟点赞。
站在“黄河阵”的入口,眼前出现了幻景:宋辽两军对垒,杨门女将挥戈挺枪大破天门阵,而“黄河阵”恰是第九阵。可以笃定,大良沟人已从过去的迷阵中走了出来,与贫困彻底告别。我也被拉进了“咱们的大良沟”微信群,群里凝聚了乡情,暖意融融。一位微信好友说得实在,“有这么好的乡贤,想不富都不行。”
(张杰华、邱静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