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 节
爱沙尼亚人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回答问题简洁。他们更注重自己的事情,很少与人争论。社交场合,不喜欢过多肢体接触,交谈时,身体会与对方保持一定距离和空间。与客人相见,尊称先生、女士、夫人、小姐等,通行握手礼。除家庭成员外,拥抱或亲吻礼节不常见。
爱沙尼亚宗教信仰多元,不过如今,年轻人中无神论者越来越多。
爱沙尼亚人时间观念强,如首都塔林的公交车,严格按照时间表运行,基本不晚点。
饮 食
日常食品多见烤肉、奶制品、面包以及土豆等。这里的土豆很特别,表皮不仅有土黄色,也有红色、紫色、黑色等。土豆吃法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土豆泥烤猪排。
爱沙尼亚常见的快餐是面包加鲱鱼,如黑面包配上腌制的鲱鱼或者面包配上半熟的蛋液和鲱鱼。
爱沙尼亚历史上曾被其他国家统治,所以当地饮食呈现多种特色。例如,人们可以吃到德国口味的酸菜、肉冻、血肠和来自北欧的鲱鱼等。
爱沙尼亚曾是苏联的食品加工基地,大批高质量的却不怎么关注口味的食品,从这里发往苏联各地,至今当地的很多食品仍受到独联体国家人民的喜爱。
服 饰
爱沙尼亚人的日常穿着多是西装革履及运动、休闲服装,而民族服装则常见于节日期间和舞台上的文艺演出。
爱沙尼亚的民族服装品种繁多,特点是色彩鲜艳,图案复杂美观。妇女一般是头戴白色绣花小帽,上身穿白麻布衬衫,外罩短呢上衣或坎肩,下穿宽大的黑色百褶裙,已婚女子则系上一条围裙。男子穿对襟黑色长大褂、白衬衫,配上略低于膝盖的短裤,系腰带,戴毡帽。
过节时,妇女爱穿花条裙子和绣花翻领衬衫,再配上色彩鲜艳的背心、围巾和围裙。她们喜欢戴金属首饰,尤其喜欢粗大的银质项链。
色 彩
爱沙尼亚比较寒冷,在人们的想象中,应该是个颜色单调的地方,而事实并非如此。首都塔林是个五彩缤纷的城市,现代化的楼房林立其间。老城区的房子虽然老旧,但外表色调却非常丰富,数公里外就能看到闪耀着金属光芒的教堂塔尖。
当地人很注意用各种鲜花点缀他们的生活空间。一年四季,家中养花,日常交际,互赠鲜花,送花是当地必不可少的礼节。
爱沙尼亚人有爱护、经营花草的传统。我去塔林出差时,曾到那里的花卉市场一游,真是鲜花如海,香气袭人。市场里人头攒动,买卖繁忙,让我至今记忆尤深。
IT业
爱沙尼亚的IT行业发达,是欧洲互联网最普及的国家之一,也是实现电子化办公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2000年,该国就宣布把上网作为人权之一。
现在,爱沙尼亚城乡的大部分地区,都能连接免费的WiFi。该国数字报税、数字户口、数字签名、数字汽车等相当普及。该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允许网上投票选举的国家。
爱沙尼亚政府着眼于未来,在全国范围内对5岁以上的儿童,推动类似于义务教育的编程扫盲,以便为该国未来数字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节 日
每年6月24日是爱沙尼亚的仲夏节。这一天白昼最长,晚上10时,太阳还高挂于天。人们携家带口,拿上大包小包开车涌向郊外,在河边、湖畔选择适合地点搭起舞台,燃起篝火,支起烤肉架子。仲夏节活动丰富多彩,篝火照亮山谷,音乐、歌舞声传四方。人们开怀畅饮,彻夜狂欢,抓住这个过节的机会,彻底释放一下。
爱沙尼亚人特别喜爱唱歌,歌词多以劳动生产为题材,讽刺性歌谣尤为普及。这一传统历史悠久,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自1869年至今,每年6月20日收获节时,都举行歌咏比赛。届时,居民聚集在一起,唱呀、跳呀,到处呈现出节日的欢乐气氛。
首都塔林的露天歌咏场建于1960年,背对大海,设计独特,舞台呈抛物线形。听众席设在面海的天然半圆形平台上,能容纳15万名听众。
(作者为外交部礼宾司原参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