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03月27日 星期三

当好畅通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

本报记者 彭训文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3月27日   第 03 版)

  一个世纪前,面对国家内忧外患,大批中国进步青年漂洋过海来到法兰西,“勤于做工、俭以求学”,寻求改造中国的途径和方法。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中国留法学生数量接近4万人,10万多名法国学生学习中文,两国友好根基不断加深。连日来,记者在巴黎采访了一些曾在法求学、如今已走上工作岗位的人士,他们中大多数人已成为沟通中法经贸、人文交流的使者。

  “我们和百年前的留法先辈有相通之处”

  1987年6月,就读于长沙铁道学院(后并入组成为中南大学)的田虹,成为国家教委108名公派留学生之一。“当时还没有自费留学的条件,大家都是从全国挑选出来的,我是两个学数学中的一个。”

  来到法国后,田虹先后在3所学校学习。由于错过了巴黎九大的预注册期,他第一年在巴黎一大读经济管理硕士,第二年如愿进入巴黎九大数学系。他研读的科目为多准则决策,由巴黎九大与巴黎矿业大学联合教学。

  田虹说,刚来法时有很多不适应。首先是通讯,当时国内打电话最多能打到单位,但法国很多人家里都有电话。其次是交通,巴黎铁路很发达,几乎走几分钟就能坐地铁了,给田虹留下了深刻印象。

  由于准备充分,田虹的法语进步很快,他将更多时间放在结交法国记者、汉学家等本地朋友上。期间,他教过3名学中文的学生。第一个是法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阿拉伯文学的研究员,第二个是法国吹小号的音乐家,第三个是华裔女孩。“当时我接触面很广,像一块海绵,吸收很多有营养的东西,这是一种经验交流,因此很快就适应了。”

  毕业后,田虹被法国多家金融机构看中,从事金融、投资、银行业务。为了让孩子接受更长时间的中国文化,田虹先后在杭州、上海、长沙等地创业。在孩子接受完小学教育后,田虹带着家人回到法国。如今,他主要从事中法、中欧公司经贸合作交流的咨询工作。

  谈及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百年的启示意义,已成为中南大学法国校友会会长的田虹有自己的体会:1919年先辈们留法的首要目的是探寻真理,改革开放后他们这一代留法是为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30多年的留法经历,让他收获了对西方社会复杂结构的深入理解。他越来越深地意识到,当中国经济社会地位全面提升时,西方国家则因自身的很多结构性问题、矛盾而发展缓慢。“西方国家自身存在局限。在对这点的理解上,我们这代人和100年前的留法先辈们有相通之处。”

  “改革开放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机会”

  1997年,取得法学学士学位、律师资格并在基层法院工作3年的孙涛,来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攻读经济法硕士学位。这一年,他从100多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人民大学与巴黎一大合作的“欧洲法”项目第一批学员。

  初出国门,语言不通、文化环境迥异,让孙涛压力很大。在巴黎一大的第一个月,他上课时基本听不懂。孙涛住在欧盟总部法律街的一所小营房里。经过10个月培训,他被派往欧盟委员会农业总司法律部实习。一年后,孙涛熟练掌握了法语。

  孙涛说,中国留法勤工俭学100年了,十分有幸成为中法、中欧法律交流的参与者。再走先辈们曾经走过的道路,有非常强烈的继承先辈精神的意识。“对于我们那个时候留学海外的学子来说,对国家命运变化的感受十分深切。改革开放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机会,虽然还有这样那样的难处,但是如果跟留法先辈的艰苦和磨难相比,我们遇到的困难根本不叫困难。”

  毕业后,孙涛经历了从就业到创业的过程,先在一家中资企业就业,后来跳槽至外国律所,再后来创立了孙涛国际商法律师事务所,与国内的国浩律师事务所达成合作,创立国浩巴黎办公室,为大量中资企业提供法律服务。

  在孙涛看来,中西方法律体制的差异,最终要归到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法律传统上来,“中华法律文明只是穿上了西方法律的‘外套’,精神内核还是自己的。”

  如今,孙涛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欧洲校友会会长。凝聚华人律师力量,加强中西法律文化交流,为推动完善当代国际法律秩序提供中国法律人的方案,成为他的重要使命。

  (本报巴黎3月26日电) 

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法共同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法兰西共和国关于共同维护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的联合声明
中法全球治理论坛在巴黎召开
当好畅通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
责编:邱海峰 梁益琴  邮箱:hwbj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