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03月23日 星期六

三月 香港够文艺

本报记者 汪灵犀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3月23日   第 04 版)

  由德国汉堡芭蕾舞团表演的《胡桃夹子》剧照。
  (资料图片)

  香港本土音乐剧《陪着你走》剧照。
  (资料图片)

  每年3月,全球的艺术爱好者都爱去香港,因为一年一度的国际艺坛盛事“香港艺术节”会带来1个多月的艺术文化盛宴。今年,第47届香港艺术节如约举办,亚洲以至世界顶尖的表演艺术精英都聚集在香港,为观众呈献丰富多元的节目,从古典传统剧目到创新艺术形式,从西方交响乐到中国戏曲、舞蹈及亲子节目等,包罗万象,雅俗共赏,给这座国际都市增添了浓浓的文艺味。

  

  国际化

  在深圳工作的文艺青年罗晓琳赶在艺术节开幕的第一个周末直奔香港,准备在港“驻扎”一段时间。“香港的3月份,是个演出目不暇接的艺术季。”她说,在亚洲范围内,香港是最先能看到一些新戏的地方,剧目质量、引进速度都很“靠谱”。

  对于这一点,香港艺术节行政总监何嘉坤颇感很自豪。她一直坚持用“国际化、专业化”的标准来挑选节目,所有与艺术节合作的组织或团体都必须兼具国际视野和专业技能。这也是香港艺术节自1973年首次亮相以来,走过近50载岁月,依然长盛不衰的秘诀。

  2007年9月才首度赴北京演出的德国著名现代舞编导家皮娜·鲍什,早在1983年已率领她的乌珀塔尔舞蹈剧场赴港演出,其后六度与香港艺术节结缘,1997年更推出由香港艺术节和香港歌德学院联合合作的《抹窗人》。近年才为内地观众熟悉的德国柏林邵宾纳剧院艺术总监托马斯·奥斯特玛雅,也早在2006年登上香港艺术节,表演他的《玩偶之家》。

  第47届艺术节同样如此。从世界各地寻找不同艺术领域的顶尖人才,借表演探索生活的意义。“本届艺术节可谓百花齐放。大家既能一睹大师风采,又能欣赏多位明日之星的演出。有忠于传统的经典作品,也有充满活力的焕然新作。今年我们还物色了特别的演出场地及空间,给观众不一样的体验。”何嘉坤介绍说。

  青春范

  复旦大学文学教授陈思和曾撰文道:“过去香港被人称为文化沙漠,并非它没有现代化的剧院会堂,也不是没有著作等身的作家,但是文化是流行文化,文学是通俗文学,作家都被称为稿佬,娱乐充斥着声色犬马和六合彩。”

  今天的香港,早已从“文化沙漠”变成“绿洲”,其中很重要的因素,便是得益于像香港艺术节这样的平台,给本土原创艺术作品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表演空间。香港艺术节至今已合作及制作逾200套本地全新创作,包括戏剧、室内歌剧、音乐和舞蹈作品等,不少更已在香港及海外多次上演。

  今年艺术节上的一大重头戏剧,便是香港赛马会本地菁英创作的音乐剧场系列《陪着你走》。该剧编剧李恩霖此前两大作品《桃姐》《金兰姐妹》已获奖无数,此次他再度发掘感人社会题材,写出自闭症、读写障碍及过度活跃青少年的故事。多位青年演员倾力演出,演绎音乐创作启发多元人生的奇妙旅程。“青春是说不完的梦想,但是当少年人走不出自己的天地,找不到与世界接触的媒介,也许艺术能帮他们打开心扉,走向海阔天空。”

  除了“台前”,幕后的节目同样精彩。每年,香港艺术节都会准备一批“加料节目”,顾名思义,即是台上表演艺术的延伸:演者走下舞台、观众走进幕后,音乐大师班、文化讲座、后台解码……在互动中分享灵感。

  香港艺术节还大力投资下一代的艺术教育。“青少年之友”已成立27年,为7.5万多名本地中小学生及大专生提供艺术体验活动,包括示范讲座、学生展演、演前讲座、公开彩排等。

  传统味

  香港艺术节的现代与传统并重,赋予各个年龄段艺术爱好者以更多选择。在香港植根深厚的粤剧精品,此次也得以在艺术节崭露头角。

  艺术节工作人员介绍说,上世纪30年代起,漂洋在外的华侨华人思乡情浓,粤剧即是他们解乡愁的方式,在海外红极一时。粤剧红伶“走埠”(即巡演)至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南洋地区,即使远在南美,也茁壮生根。

  为了重现这一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的光辉岁月,本届香港艺术节精心策划了一系列节目。“演出篇”邀请到粤剧名家罗家英及李奇峰做艺术指导,重现《红了樱桃碎了心》《胡不归》等名剧。“名伶花旦展演话当年”则一连3晚邀请到资深粤剧艺术家分享自身故事。“古巴花旦”何秋兰及黄美玉分享的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粤剧在古巴的兴旺历史和她们担纲演出的心路历程,来自马来西亚、有“粤剧女武状元”之称的蔡艳香则分享了粤剧南派艺术,李奇峰介绍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纽约与旧金山的粤剧概况,令观众更加了解文化瑰宝在海外锣鼓响遍的辉煌年代。

  “本届艺术节的主题‘一步一舞台’,其中‘舞台’不仅是表演场地,也见证着表演艺术的创作历程。这些历程不仅涉及艺术家和创作者在艺术生涯上的不同阶段,也包括优秀作品从诞生到圆熟的过程。”何嘉坤认为,人生的不同阶段也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艺术家与观众一同审视、回味、重温这些经典作品,就有可能引发对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共鸣。

三月 香港够文艺
大熊猫(一周热词)
坐海峡号去马祖看“蓝眼泪”
香港苏富比春拍举槌在即
责编:汪灵犀 邮箱:hwbzpj@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