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03月02日 星期六

“懵住了”宜写成“蒙住了”(杜老师语文信箱)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3月02日   第 05 版)

杜老师:

  某媒体刊文说:“当时他就懵住了,说;‘这怎么可能呢?’”请问其中“懵住了”的写法是否妥当?谢谢!

  北京读者 白芳晨

       

白芳晨读者:

  “当时他就懵住了”的意思是,“当时他的头脑就不清楚了,糊涂了”。表示这个意思宜用动词“蒙(mēng)”。

  “蒙(mēng)”常用来表示人的头脑一下子糊涂了,心中惶惑、不清楚等。例如:

  (1)小李的演讲在台下准备得好好的,一上台就蒙(mēng)了,说不出一句话。台下的老师小声说:“别慌,慢慢说。”小李镇静了一下,才开始演讲。

  (2)他听了这个消息,心里没有准备,一时蒙(mēng)住了。好半天才说:“好吧,我去。”

  (3)李秀英刚要坐下,老师忽然又问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她不清楚,一下子被问蒙(mēng)了。

  (4)老李掏出发言稿,一看是一张拿错的白纸,“嗡”地一下,脑子就蒙(mēng)了。冷静下来后,他慢慢谈了准备好的4点意见。

  “蒙(mēng)”有时也表示昏迷或神志不清。例如:

  (5)敌人的哨兵被侦察员打蒙(mēng)了,倒在地上,战士们趁机冲了进去。

  “蒙(mēng)”的这两个意思比较接近,所以有的词典把这两个意思合起来说。

  此外,“蒙(mēng))”还常表示“哄骗”和“乱猜”的意思。例如:

  (6)你蒙(mēng)谁呀,根本就没有这回事儿。(表“哄骗”)

  (7)这道题我真不会,是蒙(mēng)对的。考试后赶紧翻书学习。(表“乱猜”)

  “蒙”有3个读音,除了读一声mēng外,还读二声méng和三声měng。读二声méng时表示“覆盖”“承受”“没有知识 ”等。例如:

  (8)风大,她在头上蒙上一条纱巾。(表“覆盖”)

  (9)在上海出差期间,多蒙您的关照,非常感谢。(表“承受”)

  (10)孩子小时候的启蒙教育,是很重要的。(表“没有知识”)

  “蒙”读三声měng时是蒙古族的简称。如“蒙(měng)文”中的“蒙(měng)”读三声。

  “懵”只有一个读音,就是三声měng。“懵”是“糊涂”“不明事理”的意思,是形容词。在普通话中很少单说,一般用于词语中,如“懵懂”“懵懵懂懂”“懵然无知”。“懵懂”比较常见,注意不要把“懵懂”写成“蒙懂”或“懵董”。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蒙住了”“打蒙了”“问蒙了”等,其中的“蒙”都不宜用“懵”。

  在人民网等网站上观察,虽然上面的说法有人用“懵”,但是大多数文章还是采用规范的“蒙”的写法。这种用法也跟普通话口语中的实际发音相合。

  因此,提问中的“当时他就懵住了”宜写成“当时他就蒙住了”。

  《语言文字报》原主编 杜永道

多哥礼俗(礼仪漫谈)
解析春节“博物馆热”
泰国新版电子落地签系统开通(为您服务)
在萨拉热窝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为您服务)
“懵住了”宜写成“蒙住了”(杜老师语文信箱)
责编:张燕萍 邮箱:hwbdzyd@yeah.net